学历加速贬值, 家长们却还在死磕成绩
藏在学历背后,真正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的附加值是什么?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
最近看到一条热搜让人心里“咯噔”一下——陪读妈妈小莉,为了孩子背井离乡陪读8年。每天凌晨5点,她就起床赶早市、做早饭;六点半喊醒孩子,并在40分钟内把孩子送到学校;接下来又马不停蹄地做家务、做午饭、做兼职……然而这一切只换来孩子一张50分的成绩单。小莉和丈夫商量,决定拿出全部存款加上贷款,在县城最好的学校旁边买学区房,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家庭孤注一掷投资一个孩子的学业。在过去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很明智的行为,但在文凭加速贬值的当下,很多网友却认为这样做恐怕会得不偿失。
《文凭社会》揭露学历贬值现象的真相:随着本科生、研究生人数不断上升,世界500强企业却接连下调学历招聘标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历本身有价值,但是高学历≠高能力、高技能。企业不只关心你的学历,更关心你能不能把所学、所长真正用出来。
我的一位朋友犹豫是否考研前,打工旅行了一段时间,旅行期间的经历,让她放弃考研,如今她成为一名年入30万的自由职业者。她用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藏在学历背后、真正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的附加值是什么?
一、
这个朋友跟我说起,她在大理旅行遇到的男孩。
2015年,这个男孩考上了研究生。但偷偷把读研的钱拿来旅行。原本只打算玩几个月,但当时恰逢网上刮起一股“旅行热”,很快就有旅行社邀请男孩出书。
男孩思来想去决定放弃读研、旅行写书。第一本书出版后,他靠着自己的人脉,趁热打铁创立了一个“众筹开客栈”项目,走上了创业道路。
很快,男孩获得了10万投资,在微博上直播建造客栈。直播中,他垒砖头、刷油漆、做木艺……建造完成后,他又以“中国第一家纯手工打造的客栈”为噱头做推广。
开业不久,他就得到了第二笔投资。
男孩打造的纯手工客栈一角,请来13岁小女孩画壁画
男孩的天使投资人是一位知名旅行企业的高管,对方认可他的能力,随即又支持他开了第二家客栈。
可没过多久,疫情中断了男孩原本一帆风顺的创业。但由于他能力在线,创业经历丰富,很快又接到了一家知名连锁酒店的offer,一跃成为项目主管。
比起更稳妥的人生路,男孩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实干,是他最大的优势,也是很多高学历人才被诟病的地方。就像一个职场“潜规则”说的那样:名校学历只有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有帮助。工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否走的更远的关键。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实力去卷学习、去军备竞赛,换一条赛道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是不是另辟蹊径呢?
可惜在现在的教育中,我们太强调第一学历的重要性,忽视对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一毕业就失业,不全是“学历贬值”的锅。
二、
孩子想脱颖而出,最理想的情况是:既有高学历,又有高实干力。高实干力,意味着这个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能说一不二、雷厉风行、杀伐决断地向目标迈进。
而这,恰恰是应试教育最难培养起来的。
到底什么是实干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父母的建议》里,把一项重要能力放在最前面:学会生活的能力。
“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我们学校确实没有教学生最主要的东西——学会生活。应该怎样准备未来生活,怎样做妻子和丈夫,怎样做自己孩子的父母,他们一无所知。”
实干力,就是学会生活的能力,它囊括了经营事业的能力,激活潜能的能力,处理关系的能力、成为父母的能力、成为配偶的能力……
如何教会孩子生活、培养出他们的实干力?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多年人类动机做出了解释:倘若身体缺乏某些化学元素,个体就会倾向于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口味,或者渴求缺失的食物元素的部分饥饿感。
孩子对事业、成就、理想和关系的追求也是如此:倘若意识到自己缺乏某种东西,生活因为缺乏这样东西而产生痛苦,就会倾向于发展能够得到这项东西的能力,为满足“饥饿感”而付出行动。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做了进一步的诠释:
“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待改进的……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人生活意义为基础的,而这种生活意义往往不只停留在口头上。它像个人独创的新奇曲目一样,存在于个人生活方式之中,目标就隐藏在其中,而并非清晰地呈现在外面。”
就像上文中的男孩,他放弃读研,是意识到“缺乏积累”这件事让自己更加痛苦。比如曾经深深地被人轻视过,还被初恋女友嫌弃“没钱”,他迫切渴望成为更好的人,于是把“积累实干经验、做出一番成绩”当成目标。
他之所以能锲而不舍地造客栈,也不是因为从小就很有行动力,而是因为追逐目标的过程,能让他内心的痛苦得到缓解,这种感觉支持他克服惰性,做出一个个小成绩。
可以说,是他的认知、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中各种打击的看法,推动他成为一名“实干家”。
我有一位来访者也是如此,他从小就被父母溺爱,洗衣做饭从不用自己动手,直到30岁还跟父母住在一起。有段时间他和女朋友分手了,内心痛苦。加上给女朋友花了不少钱,双重压力让他十分抑郁。
那半年时间,不喜欢读书的他,鬼使神差一般读了70多本书,并且运用从书里学到的知识,学习做饭洗碗、锻炼肌肉、研究理财……用他的话说:“我用6个月,学完了过去20年没有学到的一切。”
为什么他能突然拿出那么强的行动力?不是学校和父母教的,而是他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有一些缺失,这些缺失让他痛苦。为了缓解痛苦,他阅读大量书籍,树立了一个正确的目标,然后竭尽所能去实现。
被生活鞭打后,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应对生活,从而自发自愿地行动,就是实干力的培养过程。
三、
那么,孩子要如何才能自发自愿地学会生活、拥有实干力呢?
首先,一定要培养孩子对待错误的正确心态。就像《优质父母教育指南》里写的:“孩子看上去是犯错误,其实是自我探索的结果,或者想要满足自己短浅的欲望和需求。孩子每次一犯错,都是在学习成长。”
比如,上文中的朋友小时候玩滑板时,想挑战“极限运动”从楼梯上滑下来,结果摔断了半颗牙。这是一个很离谱的错误,但爸爸妈妈没有指责她、阻止她继续滑滑板,而是问她:“你为什么要从楼梯上滑下来?”朋友说,她觉得电视里那些极限运动特别酷,想模仿一下。
爸爸问:“那你以后还这样做吗?”
朋友说,不做了。
爸爸继续问:“为什么不做了?”
朋友说,因为把牙摔断了,很疼。
爸爸说:“你不做是对的,但你得知道,你不做不是因为疼,而是因为这种方式没有用,没法让你学会那些极限运动,或许你可以做一些另外的尝试来学会。但在那之前,你应该知道最关键的是你的牙不能再摔断了,所以要确保安全第一,做好保护措施,明白吗?”
朋友把这番话默默记在心里,很多年后,她全国打工旅行,“安全第一”这句话都是根深蒂固的生活第一准则。
父母允许孩子在犯错中成长、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孩子就不那么害怕犯错,表现得更加有行动力。其次,在行动过程中,父母还要引导孩子不断调整行动方向。
朋友后来学滑板,爸爸一直陪着她,给她树立具体、可实现的目标。比如:今天滑这个小坡,练熟之后,再试试看冲刺一个更大的坡度,接着再尝试滑陡坡。
过程中朋友摔了很多次,如果目标太高、难以企及,摔多了就会灰心丧气;但爸爸只要求她滑上一个个小坡,这个目标努把力就能达成,达成后一遍遍复习巩固,为冲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
目标就像齿轮,设定得恰到好处,行动力就能持续运转,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干下去。而这个目标跟学习成绩无关,只跟孩子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有关。
因此,请不要把成绩当成结果,而是当做一种过程:用学习充实孩子的内心,用实干滋养孩子的自信。这条路看似曲折,却能稳稳庇佑孩子腾飞,靠自己去往更高的地方。
什么 能力 家长 生活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