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2024届“强基计划“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历史是对过去的讲述,无比巨大、混沌一团的过去中被赋予了秩序和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从过去中选择原料、组织模型和生产历史,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智力活动,而对历史的生成、演变、发展和应用这个过程进行考察的学科就是历史学。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就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就是历史学家的美德。
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历史的本性。没有人会说他讲述的历史不够真实,所有人在使用历史时都深信或至少宣称这个历史是真实的。这是由历史在人类精神活动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是历史唯一的特性。当然,许多曾经被认为真实的历史,后来逐渐被排除在历史之外,而归入神话、伪史或编造。历史学的历史表明,太多的历史都已被剔除在历史之外,过去的许多历史知识现在已经被归入神话或伪史。各个文化、各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求真的职业精神,然而他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制造神话与伪史。求真几乎可以等同于历史学的职业本身,还不能说是一种品德。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呢?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因为历史如此有用,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以及滥用或错用历史,就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过去当然是确定无疑的、已经发生的、唯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因眼前的需要而把过去那个“唯一”改写为“多种”。我们所知道的过去就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了可能性,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复改写的结果。从古至今积累了巨量的历史知识库,今天研究历史、写历史的人,主要是面对这个巨量的知识库重新选择和组织素材,赋予目的和意义,这样就写出了新的历史。通过对已知的历史进行考察,确认或者否定前人的某些讲述,在新的问题意识之下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历史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是从已有的历史当中生产出新的历史来。
我们面对旧的历史知识,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怀疑。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的基础,历史思维的价值就在其批判性。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如果沉浸在已有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没有选择能力,就不会有选择不同方式观察自己的能力,也就不可能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它们是在特定情形下、由特定作者因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写下的。批判和怀疑的品德帮助我们质疑陈说,提出论辩。论辩开掘出通向改变的道路。
想象力是历史研究的另一大美德。历史给拥有好奇心的人提供“替代性经验”,我们在想象中经历前人的经历。历史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访问过去好比访问外国,那里的人们跟我们有点像也有点不像,观察他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他人的经历,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
任何写下来的历史都仅仅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史家必须选择:他要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并基于这个判断来确定故事的起点与终点。因为历史教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可能、多种行动、多种方式、多个道路、多种结局。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抗辩和异议的工具,抗辩和异议,提供了改变现实的可能。
历史学家为了现实、为了未来才去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偏好。为了确保当前社会走向期待中的未来,历史学家把过去邀请到现实中来,是为了看清楚我们究竟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这样,历史学家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以保护我们的未来。
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为此,作为历史学的从业者,应该珍视、保护并培育这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摘编自罗新《历史学家的美德》)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去不同于历史。前者是无比巨大、难以言说的,后者则是从过去挑选出来的赋予了秩序和意义的并被使用和讲述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B.被视作真实的历史有可能在未来被证伪,尽管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着求真的职业精神,还是难以避免神话和伪史的出现。
C.过去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可能性的,人们会反复改写所知道的过去来服务于自己的需要。
D.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爱好,还是为了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把握当前社会的未来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学家的职责首先是使用历史知识,其次是考察并确保所使用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以及防止错用和滥用历史的发生。
B.“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等,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历史中存在大量的神话、伪史。
C.“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说明已有论述背后隐藏着旧历史的特定倾向,要通过批判和怀疑辨析本质。
D.“让我们经历他人经历”,不是指再次经历前人的生活,而是指借助历史记录在想象中对前人经历进行重现、观察和认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B.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搜集史料,须审定史料的真假,须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
C.钱穆《国史大纲》:“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D.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的惰性寄生于多数人之中,所以,只有多数人观念的改变才能战胜历史的惰性。”
4.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5.复旦大学历史教授葛兆光曾言:“作为专业学者,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去发掘或逼近历史真相。这个根本立场,作为学者我们必须坚守。”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在坚守历史真相的立场上,历史学者应当有怎样的作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橘颂①
张炜
劈柴燃烧的声音真好。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屋外比屋内暖和得多,特别是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
橘颂跳到铺好的宣纸上,他不得不把它抱到一边去。
蘸饱了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他写了八个字: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②。”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战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夜深了。难以入睡。老文公发现橘颂今夜像自己,毫无困意。他知道这是为什么——明天就是那个大日子,河两岸的槐花要开了。
“我们早些睡吧,攒足精神,去看那片槐花。我们不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他率先躺下,拍拍橘颂。
老文公睡着了。
醒来太晚。他对睡眼惺忪的橘颂说:“咱们得抓紧点,今明两天有重要的事情啊!”
早餐过后,他去书架上取来请柬。看过槐花后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亲自把它们交到两人手中。他在请柬上填写具体时间:明晚七点。
“走吧,今明两天有我们忙的哩。”他将请柬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
一出门就是熏人的花香。“这可非比寻常啊!河边的槐花是有名的,听说那些采蜜的人,每年春天都来河岸搭帐篷。当然了,这是从前,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他揪着橘颂的两只胖爪,迈下石阶。
上午十点,多好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河北岸,那一片树冠一夜间变得雪白,银色披挂,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
他站在最后一级石阶上,屏住呼吸。“颂啊,你该从背上下来了,你要就近看,好好看。这是春天的高潮!一个连一个的高潮!前些天咱们看过了迎春、连翘、桃李、山樱、丁香、梧桐和紫藤!顺着石墙哗哗流下来的紫藤啊!你得记住!”
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它仰脸,纵身一跳,向上爬去。它一口气爬到了树顶。
老文公从繁花中寻找它的脸庞。好密的花冠。
“橘颂,你在哪里?”
为了一个盛隆的夜晚,老文公精心准备。这是第一次宴请。他觉得自己正代表亲人,举行一场迟到的宴会。
赴宴的只有两户,三人。但这是整个的山村,所有的乡亲。
条件所限,菜肴只能如此。他认为这场晚宴既要丰盛,还要讲究。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
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
他庆幸自己带来几只高脚酒杯。“我这穷讲究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不过,多尊贵的客人!”他把杯子找出,擦得锃亮。餐具不错。他特别满意的是三叉青铜烛台和一包蜡烛。“我们今晚要点蜡烛了!”他对橘颂说。
橘颂跳上桌子,嗅着刚铺上的桌布。
他把每一道菜肴写在纸上:腌小黄瓜、火腿、香椿鸡蛋、蒲菜汤、煎鱼、炖蘑菇、肉片白菜。最后:槐花饼。他看着排成诗行一样的菜单,点点头:“不错。”
半下午时分,杯子和白瓷碟一一摆上。一瓶上好的干红、一瓶老酒。五点多钟,门敲响了。李转莲提前来到,带来几只松花蛋。她要帮厨,老文公说:“这可不行。您是客人。”
李转莲的另一只手里有个布卷,一直没有放下。
“那是什么宝贝?”
李转莲把布卷放下。随着一点点展开露出了斑斓的颜色——一棵橘树。
大伞一样的树冠,墨绿的叶子,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而且是上下左右对称生出。
老文公站在桌前,一直没有出声。橘颂跃上桌子,老文公赶紧将它揽住。他深吸一口气:“多么棒!这就是我要的那棵橘树!”
李转莲两手合在胸前。
“咱这就贴在墙上!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待会儿我们要敬它一杯!”
他放下橘颂,寻找贴画的地方。它被贴在了墙的正中,桌子对面。
老文公摆好凳子,将五个瓷盘端正一下,又加了白色的餐巾。他去灶屋完成最后的菜肴,让李转莲坐在桌前。
天就要黑下来,蜡烛插上了青钢三叉烛台。晶莹的杯子和瓷盘映着烛光。
一股香气溢出,李转莲坐不住了。她想推开灶屋,可门是合上的。
“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老棘拐一手扯着水根,一手提着布袋出现了。老文公端出一张又大又圆的槐花饼。“老哥啊!”他叫着,放下饼,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
“我没别的好东西,就带来这个吧。”老棘拐打开布袋,取出一串蘑菇,还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瓶,是一瓶水。
“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老文公双手捧住。
大家入座。橘颂坐在垫高的凳子上,在老文公身侧,对面是老辣拐。它和大家一样,大瓷碟上放了一个小碟,不同的是里面盛满鱼丸。
老文公举杯站起,看着墙上的橘树。烛光闪闪,枝叶摇动,金色的果实一伸手就能摘下。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
(有删改)
【注】①小说《橘颂》讲述了86岁的老文公在冬日将尽之时,为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带着名叫橘颂的猫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并与石头村留守的村民交往的故事。②与后文“青黄杂糅,文章烂兮”都是屈原《橘颂》中的诗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小说的两大主要情节是赏花和举办宴席,它们都与槐花这一物象有一定关联性。
B.为做槐花饼宴请乡亲,惧怕、害羞的橘颂负责摇落槐花,老文公负责兜住槐花。
C.正准备宴席时,老文公迎来了当晚第一位客人,并亲自张贴起客人带来的橘画。
D.“多么棒”“这是最好的”,老文公对客人礼品的赞美体现了他真诚感激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艺术赏析】
A.槐花饼作为宴席桌上的最后一道主菜,作者对它主要通过正面实写来突出了它的甜蜜香气,也以此突出了老文公诚心待客的真挚情怀。
B.“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借老文公对橘画的赞美,照应小说的标题,呼应前文老文公书写《橘颂》诗句的情节,使故事更紧凑集中。
C.文中“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通过正面描写突出槐花外在特点,而茹志鹃《百合花》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则通过细节烘托人物。
D.文中“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和鲁迅《祝福》“(祥林嫂)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都能以外在动作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8.请简要分析“橘颂(猫)”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题型:物象作用分析】
9.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6分)【题型:文本特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宣子①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②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公孙)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③,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韩)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有删改)
材料二
晋平公会诸侯于平丘,齐侯及盟。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④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自日中争之,以至于昏,许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节选自《孔子家语·正论解》,有删改)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晋国执政大臣,谥号宣,史称韩宣子。②子产:郑穆公之孙,世称公孙侨,字子产,郑国执政大臣。③艺:限度,极限。④甸服:古制称离王城方圆五百里的区域。男服,甸服之外方圆五百里的区域。郑国属男服。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昔我先君A桓公与商B人皆出自周C以艾杀D此地E斩之F蓬蒿藜藿而共处之G世有盟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宣子谒诸郑伯”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谒太守,说如此”中“谒”字的词义相同。
B. “吾非偷晋而有二心”与《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中“偷”字的词义相同。
C. “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中“字”字的词义不相同。
D. “子大叔咎之曰”与《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中“咎”字词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面对子大叔、子羽等人的担忧,子产强调国家要树立美名,就需要依礼来确立郑国在诸侯中的邦国地位。
B. 子产从大小国之间关系、对先祖盟誓守信的角度,拒绝了晋国执政韩宣子从郑国商人处购买玉环的要求。
C. 子产认为根据周制,贡赋轻重应与各诸侯国的地位尊卑、次序先后相关,郑国不应依照公侯的标准来供给。
D. 子产修盟诸侯,以对大国贡赋没有极限、小国难以满足大国要求的理由,使周天子同意提议,最终不辱使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子何爱于一环,以取憎于大国也?
(2)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14. 弱国无外交,子产为何能够说服超级大国的君臣,最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啼鸟 (节选)
欧阳修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
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
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
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
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滁州期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句先写春光明媚时诗人却心情黯淡,为后面写诗人寻觅慰藉做好了铺垫。
B. 两个“醉”字使用顶真手法,生动表现了诗人在花鸟陪伴中频频举杯的情态。
C. 花朵嫣然含笑而鸟儿殷勤劝饮,忘却尘俗的快乐透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志。
D. 原本消愁的苦酒后来却变成赏春时品尝的美酒,诗歌的情调有了明显的变化。
16. 有人说“可笑”二字既是嘲笑屈原也是诗人自嘲。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做好文章并非只需要精进技巧,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分析了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 。
(2)《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无声之境”十分受高人雅士青睐,它是一种超脱耳根直诉灵魂的感觉体验,比如有诗词云: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做消极的修辞,后者叫做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
②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③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
④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办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⑤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__________,“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18. 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__________,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A. 门前有一条小河 B. 门临小河 C. 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 D. 一条小河横在门前
19. 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文中加点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
B. 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
C. 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
D. 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
20. 仿照横线处的上句,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1. 根据第三段内容,给“调和”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
22. 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的原则,请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表格中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去年哈尔滨把制约城市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其实,将冷变为热,以热对待冷,用冷应对热,都是智慧的表现。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B
4.①首先提出历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与人类的思维紧密相关,使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发展。②然后以历史学家的职责来引出历史学家应具有的美德,并说明“求真”是历史学的特性而不是美德。③接着采取了总分式结构,分析批判、怀疑和想象力三大美德的作用:让我们在已知的历史面前保持批判和怀疑,产生新的历史知识,认识共有的人性。④最后总结,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呼吁历史学家珍视、保护并培育三大美德。
5.①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
②秉持求真的精神,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
③珍视、保护并培养批判、怀疑和想象力这三大美德,用以观察历史,提升认识,选择和组织历史素材,生产新的历史知识。
④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用自己正确的立场、意志、选择和行动,参与现实,共建未来。
【解析】
(1)C.由第五段“过去当然是确定无疑的、已经发生的、唯一的”可知,“过去”是“唯一”的。“多种多样”“充满可能性”的特点,是“我们所知道”的过去的特征,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复改写的结果”。
(2)A.由第二段“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可知,“使用历史”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不是历史学家的职责,历史学家的职责是对“使用历史”进行把关,“对所使用的历史……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因为“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
(3)A.意为时代和条件变化,社会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绳今,而只能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C.强调通过认识过去的作用,可以认识、参与、改变现在。D.强调历史观的作用。
(4)①结合“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可知,首先提出历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与人类的思维紧密相关,使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发展。②结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历史的本性”可知,然后以历史学家的职责来引出历史学家应具有的美德,并说明“求真”是历史学的特性而不是美德。③结合“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呢?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可知,接着采取了总分式结构,分析批判、怀疑和想象力三大美德的作用:让我们在已知的历史面前保持批判和怀疑,产生新的历史知识,认识共有的人性。④结合“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为此,作为历史学的从业者,应该珍视、保护并培育这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可知,最后总结,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呼吁历史学家珍视、保护并培育三大美德。
(5)①结合“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就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可知,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
②结合“各个文化、各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求真的职业精神……求真几乎可以等同于历史学的职业本身”可知,秉持求真的精神,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
③结合“为此,作为历史学的从业者,应该珍视、保护并培育这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从古至今积累了巨量的历史知识库,今天研究历史、写历史的人,主要是面对这个巨量的知识库重新选择和组织素材,赋予目的和意义,这样就写出了新的历史。通过对已知的历史进行考察,确认或者否定前人的某些讲述,在新的问题意识之下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可知,珍视、保护并培养批判、怀疑和想象力这三大美德,用以观察历史,提升认识,选择和组织历史素材,生产新的历史知识。
④结合“为了确保当前社会走向期待中的未来,历史学家把过去邀请到现实中来,是为了看清楚我们究竟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这样,历史学家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以保护我们的未来”可知,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用自己正确的立场、意志、选择和行动,参与现实,共建未来。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6.B
7.A
8.①橘颂(猫)是老文公最亲密的伙伴,不可或缺。(1分)②橘颂(猫)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情节与之有关,“橘颂”帮老文公摘槐花,还推动了情节发展。(1分)③“橘颂”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文章主题是歌颂和赞美那些留守故土、不为物移、善良坚韧者的精神内涵。(2分) 9.①语言诗意化。引用屈原《橘颂》中的诗句,让小说充满一种诗的意境。②内容诗意化。如,给猫取名“橘颂”;李转莲赠橘树画;邀请乡邻参加晚宴,携橘颂一同送上祝福等。③主旨情感诗意化。老文公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坚守梦想的“归去来兮”。(每点2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惧怕、害羞的橘颂”错误,根据“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可知,“像惧怕,像害羞”是作者对橘颂轻手轻脚神态动作的推测性描摹,并不是真的“惧怕、害羞”。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正面实写”错误,根据“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可知,这是老文公采摘槐花时想象的情景,是虚写。“‘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这是侧面衬托槐花饼香气诱人。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①从内容方面分析,橘颂(猫)是小说中的次要形象,它和86岁的老文公一起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是老文公最亲密的伙伴,二者相依为命。
②从情节结构方面分析,橘颂(猫)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橘颂(猫)陪老文公一起写书法,一起赏花,一起招待客人;更重要的是橘颂帮助老文公“摘”槐花,“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没有橘颂的帮助,老文公就没有办法做宴请客人的最后一道的大餐——槐花饼了。
③从主旨情感方面分析,橘颂的名字就来源于屈原的《橘颂》,屈原借助橘颂,歌颂了它高洁的品质,对故土的热爱和坚守;而老文公将猫的名字取为“橘颂”,加上他书写的“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可知,“橘颂”也寄托着老文公,以及坚守故土的李转莲、老棘拐等人对故乡难舍的情结,歌颂了留守故土、不为物移、善良坚韧者的精神内涵。
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①语言诗意化。引用诗词名句。屈原的重要作品《九章》中,有名篇曰《橘颂》,写的是对橘树的赞美。橘树固守南国土地的形象,是诗人矢志不移的情怀的写照。小说中,老文公曾书写的两句诗——“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均出自《橘颂》。诗句的引用让全文弥漫着一种诗的意境。
②内容诗意化。例如,老文公给自己的宠物猫取了“橘颂”这么儒雅的名字;李转莲带来的礼物是一幅橘树,当画卷打开时,老文公看到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一棵橘树,这正是他一心想要的橘树。这独立不迁的橘树,是老文公家族的几代人坚守梦想、成果丰饶的人生图景的映照;老文公和留在山里的三个人认认真真地举办了一个简单而庄严的宴会,庆祝山里春天的“高潮”。老文公的祝酒辞是:“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这样的“祝福”既是关于他们几个山中家园的挚爱者,也关乎那些离开家园的游子们,回荡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召唤。
③主旨情感诗意化。作者将陶渊明式的“归园田居”的乡土生活赋予老文公,寄寓其中的是淳朴宁静、怡然自得的田园情怀,通过对现实与历史进行诗意化与哲思性的凝视、聆听、对话与怀想,不仅包蕴了丰盈的人文关怀,容纳了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人生等多重旨意,从而展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精神家园建构的积极努力,为当代人歌吟了诗性芬芳的“归去来兮辞”,引领读者走向生命的高地。
10. CEG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耕作这块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秽而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
“我先君桓公与商人”是句子的主语,“出”谓语,“自周”是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周”后C处断开;“以艾杀此地”,“艾杀”意思是斩割、芟除,是句子的谓语,“此地”是宾语,后面E处断开;“而”字连接“斩之蓬蒿藜藿”和“共处之”,中间不断开,“处之”是“处于之”的省略,后面G处断开。
1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均为拜谒、拜见的意思。句意:韩宣子拜见郑定公。/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B.错误。轻视。/苟且。句意: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对它有二心。/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C.正确。安抚。/抚养、养育。句意:治理国家不是忧虑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
D.正确。动词,责备、指责。/名词,过错。句意:子大叔责备子产说。/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1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周天子同意提议”表述不正确。原文“晋平公会诸侯于平丘,齐侯及盟。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可见晋平公主盟,郑国执政子产据理力争。
13. (1)您为什么吝惜一个玉环,因此从大国那里招来憎恨呢?
(2)国家(郑国)不和别国竞争,也会遭到欺凌,(郑国)哪里还成其为国家呢?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爱”,吝惜;“取憎”,招致憎恨。
(2)“陵”,通“凌”,遭到欺凌,被欺凌;“国”,名词作动词,成为国家;“何……为”,哪里(怎么、难道)……呢。
14. ①坚守原则,眼光长远(或机智灵活)。②有礼有节,不卑不亢。③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当子大叔等人责备他时,他说“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然后告诉了子产,子产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守原则,眼光长远(或机智灵活)。
②材料一中子产向韩宣子解释为何不给他玉环时,先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说明当初两国有誓言;然后说“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指责韩宣子让郑国抢夺商人的东西,背叛誓言,明确表明这样做不行;接着说“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如果韩宣子的要求不符合道义和原则,郑国绝对不会答应。由此可见子产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③材料二中子产面对晋平公,依然敢于据理力争“贡赋之所承”,一番话也是有理有据,“自日中争之,以至于昏,许之”,终于迫使晋平公答应了他的要求,为郑国争取了利益。由此可见子产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宣子有一对玉环,其中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韩宣子拜见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同意给。说:“(这)不是国家府库中保存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我们)对晋国也不能怀有贰心。(我们对)晋国、韩宣子,都是不能轻视的。如果恰好有说坏话的人在两国之间挑拨离间,从而激起晋国、韩宣子的凶心怒气,(我们对此事)后悔还来得及吗?您为什么吝惜一个玉环,因此从大国那里招来憎恨呢?为什么不找来给他呢?”子产说:“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对它有二心,而是要一直侍奉它,因此不给他(玉环),是对晋国忠诚信实的缘故。我听说君子不是忧虑没有财物,而是担心身居官位却没有美好的名声;治理国家不是忧虑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而是忧虑能否按照礼仪来维护国家的地位。那些(掌管)大国的人,(如果随意)对小国下达命令,就都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东西,那(小国)将拿什么来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有时供给了,有时又拒绝供给,所得的罪过更大。对大国的(无理)要求,如果(我们)不依礼来驳斥,他们有什么满足的?我们假若将来成为(晋国的)偏远城邑,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郑国),却来求取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这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构成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宣子成为贪婪的人,怎么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做成了交易。商人说:“一定要告诉君大夫。”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不久前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没有敢再请求了。现在(我)从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让你知道这件事’,谨以此作为请求。”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耕作这块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秽而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说:‘你不背叛我,我不强行买你的东西。’依靠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现在您为着两国的友好关系来到敝邑,却叫本国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本国背弃盟誓,恐怕不可以吧!您得到玉环却失去诸侯,是一定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大国(晋国)发布命令并且要求我国供给的东西没有极限,我们郑国虽是边远小国,也是不会答应的。如果我把玉环献给您,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这些苦衷告诉您(谨敢私下告诉您)。”韩宣子退回玉环,说:“我韩起虽然不聪明,岂敢为得到一枚玉环而招致两项罪过?谨请退还它。”
材料二
晋平公在平丘与诸侯国会盟,齐侯参与会盟。郑国子产为进贡物品的轻重次序而谏诤,说:“从前天子确定进贡物品,其轻重是根据地位次序排列的。地位尊贵,贡赋就重,这是周朝的制度。地位低下而贡赋重的,这是距天子附近的小国(王畿之地)。郑为伯爵,在男服,如果让郑国按照公侯的贡赋标准,担心不能足数供应,谨敢以此作为请求。贡赋没有个限度,小国(进贡)有所缺少,这就是获罪的原因。诸侯修订盟约,这是为了使小国得以保存。贡赋没有限制,灭亡的日子会马上到来。决定存亡的规定,就在今日了。”从中午开始争论,直到晚上,晋人同意了。结盟以后,子大叔责备子产说:“诸侯如果来讨伐(郑国),(我们)哪里能够轻易地对付(他们)呢?”子产说:“国家(郑国)不和别国竞争,也会遭到欺凌,(郑国)哪里还成其为国家呢?”
15.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忘却尘俗的快乐透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志”错误。由后文诗人担心鸟散花谢,可见这种消遣只能暂且排忧而无法斩断诗人心中羁绊,并非忘却尘俗的快乐;由后文诗人借屈原的典故抒怀,可见诗人仍为遭遇贬谪而苦闷,其志向仍是施展才华而不是归隐山林。
16. (1)诗人嘲笑屈原因被贬而憔悴独醒太不值得,不如洒脱一点,与花鸟相伴,以美酒自醉。(2)诗人嘲笑自己其实与屈原同病相怜,担心鸟散花谢,同样无法逃脱孤独与忧愁的命运。(或:与花鸟相伴,却无法掩盖无人相伴的孤独,以美酒自醉,却无法消除被贬山城的苦闷。)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可笑屈原老先生有点懵懂,独自徘徊楚国水滨,愁容满面,瘦骨伶仃,说什么天下人都醉了,只有他一个清醒。所以尾联诗人嘲笑屈原因被贬而憔悴独醒,不如像自己一样与花鸟相伴,以美酒自醉,活得洒脱一些。
本诗写春天的山城非常寂寞,实际上是写诗人被贬滁州的寂寞,只能借酒消愁,而花香鸟语令诗人陶醉,醉后与花鸟攀上了交情。鲜花对诗人露出笑容,鸟儿劝诗人饮酒,真是一片挚诚。悠然地喝着美酒,其乐无穷,只怕时光流逝,鸟儿飞去花儿飘零,所以诗人只能与花鸟为伴,担心鸟散花谢,同样无法逃脱孤独与忧愁的命运,其实自己是和屈原同病相怜的,所以嘲笑屈原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嘲笑。
17.(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示例: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波心荡 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大音自成曲 但奏无弦琴(李白《赠临洺县令皓弟》)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须知淡澹听 声在无声中(聂夷中《题贾氏林泉》)
18. A 19. B
20. 示例:把“年纪老迈”说做“年纪老迈如风烛”。
21. 调和是使文章或谈话的用语、句子和篇章呈现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特点的一种积极修辞原则。
22. (1)“烟火气”符合积极修辞的“具体”原则,用具体可见的事物“烟火”替代抽象的“生活”,更易于理解,有趣味。(2)“撸起袖子加油干”符合积极修辞的“增义”原则,把“撸起袖子”这个动作附加到“加油干”上,使人联想到“加油干”的形态,令语义更丰富。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结合选文第①段“‘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对观点对文段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句子补写。
由前文“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可知,横线上填写的句子表达的是,“我们”找月亮找到门前的小河边,结合后文“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可知,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小河是月亮的背景。
A.“门前有一条小河”描述的是门前的位置有一条小河,与前文“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相照应,又为描写水面上的月光提供了背景;
B.“门临小河”描述的是“门”的位置,与前文“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不相照应;
C.“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强调了小河的动态“流着”,与前文不符;
D.“一条小河横在门前”强调了小河的位置,与文段的描写月亮的主旨不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结合选文第③段“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可知,这里的“像个”是动词,意思是符合、相应。
A.“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指“他”好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像个”动词,指相似性;
B.“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指新诗在大众眼里不符合诗的特点要求。“像个”动词,意思是符合、相应;
C.“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指“我”胆小的模样与一般人不相似。“像个”动词,指相似性;
D.“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指“他穿着一身中山装”与大学生、小职员有相似性。“像个”动词,指相似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由第⑤段“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可知,横线上需要补写的句子用“把‘四字主谓短语’说做‘四字主谓短语’+风烛”的句式。“风烛”本义指风中之烛,喻指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由此可补写的四字主谓短语为:生命垂危、年纪老迈等。
示例:把“生命垂危”说做“生命垂危如风烛”。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与概括。
由第②段“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第③段“一是调和”可得出:“调和”是一种积极修辞原则。
由第③段“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可得出:“调和”的特点是:整齐、相应、谐和、自然。
由第③段“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可知,“调和”是针对文章或谈话的用语、句子和篇章而言的一种修辞原则。
结合以上分析可得出“调和”的定义:调和是使文章或谈话的用语、句子和篇章呈现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特点的一种积极修辞原则。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1)由第④段“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办法来表达”“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可知,“烟火气”符合积极修辞的“具体”原则,用具体可见的事物“烟火”替代抽象的“生活”,更易于理解,有趣味。
(2)由第⑤段“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可知,“撸起袖子加油干”符合积极修辞的“增义”原则,把“撸起袖子”这个动作附加到“加油干”上,使人联想到“加油干”的形态,令语义更丰富。
23.审题
1.作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
材料摘编自新华社对哈尔滨的相关报道,作文材料着眼于其中“冷”与“热”的关系。“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这一表述反映出“冷”向“热”的转化,而转化过程与哈尔滨市政府的决策和举措息息相关,体现出地方政府的施政智慧。材料后一半对“冷”与“热”的关系作进一步引申,二者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冷”向“热”的转化。“以热对待冷”意味着“热”可以是对待“冷”事物的态度,比如在职业规划时对冷门的行业投以关注和热情;“用冷应对热”可理解为对热门或热闹的事物保持清醒的态度,不随波逐流,思想独立而自由。材料中“其实”提示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就事论事,论述仅止于哈尔滨这座城市冬天的经历。“都”则提醒考生应正确理解“冷”与“热”的多样关系,然后去探讨背后的智慧,行文时应避免非此即彼的偏颇思维。
作文试题贴近实际,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和社会,自觉拓展视野,提高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材料话题明确,便于考生联想与感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写作任务中的“你”提醒考生在行文时要凸显身份意识,写出个性而鲜活的“联想和感悟”,不能仅仅是演绎材料。本文题写作范围比较宽泛,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事物的处理中都有可能面对“冷”与“热”。所以,将“冷”与“热”放到不同语境中进行思考和论述,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但应避免就事论事,逼仄狭隘;切忌脱离情境,泛泛而谈。
要求部分强调了角度、立意、文体等注意点。其中,“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行文时可以自选角度,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围绕核心话题选好角度谋篇布局,完成写作。
2.写作注意点
考生立意可以参考语言文字运用Ⅰ原材料,但也要善于打开思路,做到由点到面,发散思考;还要辩证思考,根据材料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作文要体现出一定的思辨性,充分思考“冷”与“热”的关系。行文时,应基于“冷”和“热”的引申义,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论述。注意不要平均用力、泛泛而论,不要只谈抽象理论,一定要贴近生活进行联想、思考或展开具体分析。
明确文体,是指文体不限,意味着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符合相应的文体特征,不可模糊不清。若选择应用性文体,应充分体现具体交际情境,并能达成交际目的。
计划 试题 高三 历史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