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妮花:再读《给教师的建议》,重拾教育智慧
【杨妮花专栏】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重拾教育智慧
原创作者|杨妮花(任教于河北承德第一中学小学初中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天忙忙碌碌,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感觉过得很充实,因为每一天都没有虚度,在忙碌工作的同时,挤时间再次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2020年寒假前夕,因为疫情原因早早放假,我才有幸有时间静下心来读这本书,收获颇丰。本次再读,我对书中的观点和看法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教10年的我可以说在读《给教师的建议》的过程中,一边反思自己10年来的教学一边再次深度学习书中的理念,反思我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地方。《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全面又非常细致、实践性非常强的书。
接下来我将从3方面来总结书中的精华。
首先,认识清楚学习者和学习活动,即学生和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清楚: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过程中每个人的“力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基础”,要相信每个孩子,尊重孩子的快慢,正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待儿童要个别对待,让脑力劳动过程中“力量”大的孩子能得到满足,“力量”小的孩子也能够获得成就感从而继续努力前进。脑力劳动本身就很复杂,而作为发展脑力劳动的实施者我们就更应该认识清楚脑力劳动,认识它的客观性,尊重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与慢。
其次,认清自己的身份,不懈努力。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种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热爱教育,认真工作,将教育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去做。
我们每天在校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但是我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更要合理安排学生的时间,作为不同年级段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教会孩子在不同阶段所应掌握的技能。比如,要教会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具体一些,在小学里,我们要教会所有的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小学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夯实好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抓学科特点,抓学习策略的渗透。善于发现“后进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多读与他们兴趣爱好相关的书籍,使其在读书中多思考,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不能让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否则,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相反,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并用语言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讲究策略,以旧带新,引导学生激活已有知识,产生新知。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整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识记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任何知识,我们在学生初次接触的时候就一定要给学生讲解清楚明了,这样学生才能够彻底掌握并在以后学习中加以运用。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深度思考新教材和所教授的内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阅读,多阅读一些科普类书籍,更新知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教好学生。
最后,学生的成长进步一定离不开家庭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也要监督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协助我们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我们教育学生要了解学生家长,家庭的智力气氛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家庭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智力氛围和学习兴趣。
总之,引领脑力劳动绝非简单工作,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神圣的工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且行且思,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简介:杨妮花,中共党员,任教于河北承德第一中学小学初中部,2016年参编出版《跨文化交际教程》一书,曾发表《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游刃有余》等文章,接受《教育》期刊专访,参与“话题共议——因材施教,给受教育者公平机会”话题并发表个人见解。曾获河北省校本课程设计一等奖,论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获河北省教育协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延伸阅读:
杨妮花:观《热辣滚烫》,悟人生哲理
如何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游刃有余
做然后知,知而后做
消除“差生”从我们自身做起
一部藏着8个家教哲理的经典电影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小事例,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
纪录片《零零后》,看哭无数父母,值得所有老师、家长观看!
豆瓣评分9.6《翻山涉水上学路》,值得每个孩子观看!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教学 脑力劳动 教育 过程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