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刀子嘴,都是刀子心!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孩子很受伤……|精选
为人父母,学会跟孩子好好说话是我们需要终身去进修的课题。
作者 | 主创团·筱恬
本文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不久前,在微博上刷到一个帖子,一位博主在坐高铁时,目睹了这一幕:
当时,旁边的孩子想找衣服,于是便问自己的母亲:“妈妈,我的外套在哪里?”
这位妈妈完全可以说:“在椅子靠背上。”
但是她一出口,味道却变了:“不在椅背上,难道在我手上?”
同样的意思,顿时充满了责问和讥讽。
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让那位博主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不明白,为什么生活中总有那么多大人,喜欢用指责、批评、羞辱的语气对孩子说话。
是啊。明明可以正说,偏偏要用反问。明明想表达关心,开口却变成了批评。家长们的刀子嘴,似乎从来都不饶人。
殊不知,大人的语言对孩子影响巨大。家庭教育里的隐形暴力,莫过于父母不会跟孩子好好说话。
1
有多少家长
活成了孩子的差评师
寒假期间,同事顾姐把女儿带到了单位。
这孩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太“乖”了——她没有大多数七八岁孩子该有的活泼与灵气,却异常拘谨胆小,有着跟年龄不相符的唯唯诺诺,甚至到了木讷的程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顾姐跟孩子的说话态度。几乎每一句,都非常呛人。
想让女儿多喝水时,她说:“一天到晚不喝水,渴死你活该。”
女儿不小心打翻了铅笔盒,她说:“蠢不蠢,跟个低能儿似的。”
喊女儿整理书包,她说:“你的书包比垃圾桶还乱,还不赶紧给我收拾一下?”
女儿不小心绊了一下,她说:“走个路都不会,真够笨的!”
女儿上厕所慢了点,她说:“你怎么不掉厕所里呢?”
那几天,顾姐那些火药味十足的话语,让办公室里的气氛都沉重了很多。
对此,顾姐倒是很坦然。她说:
“我跟女儿一直这么沟通。这孩子,跟她好好说话没用,必须得狠一点。”
看着顾姐女儿木然的小脸,每个人都特别心疼这孩子。从小到大,想必她一直活在妈妈语言暴力的阴影里。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个例。
2023年南宁晚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5%的家长表示会对孩子使用不恰当言辞,18%的家长承认经常对孩子说重话。”
至于在形式上,这些语言暴力主要包括了:
贬低和羞辱:
“你笨得像猪一样。”
“跟××比,你太差劲了。”
威胁和恐吓:
“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卖掉。”
“信不信我把你腿打断?”
过度批评指责:
“你从来就不让大人省心,总是犯错!”
“这个错误不可原谅!你注定一事无成。”
忽视和冷漠:
“走开!别来烦我。”
“关我什么事?”
想起一位网友的感慨:“我听过最恶毒的谩骂,竟来自我最爱的父母。”
世界上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此。
2
那个活在父母刀子嘴里的孩子
内心有多苦
节目主持人李小萌曾在节目里透露,她来自一个家教很严苛的家庭。
尤其是父亲,从小到大不仅对她动辄打骂,而且总喜欢用语言打击她。
记得有一次,她和父亲去参加活动。结束回家后,只听见父亲向母亲说:
“别人的女儿都像花蝴蝶一样,那么漂亮、可爱活泼。咱们女儿又黑又瘦的,缩在角落里……”
这番话,让李小萌伤心不已,时隔多年依然耿耿于怀。
她在采访中坦言,因为父亲那些伤人的话,她长大后不仅一度自卑,而且“非常害怕跟别人产生冲突,总是为了回避矛盾而不断退缩,从不敢为自己争取该有的利益”。
差评师一般的父母,正是孩子成长路上难以消散的梦魇。
与此同时,连带产生的负面后果还有很多。
有研究表明,儿时深受父母语言伤害的孩子,不仅大脑容易造成功能性损伤,还会影响心智发育和心理健康,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们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每一句毒舌评价,都句句戳心、刀刀致命,会让孩子用尽一生去治愈伤口。
3
学会好好说话
是为人父母最好的修养
《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小孩子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评价。”
养育路上,我们总会苦恼于亲子关系紧张、困惑孩子为什么与自己不贴心,甚至对自己敌意十足。
事实上,这正是输在了家长不会好好说话。
因此,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跟孩子交流,是孩子成材的保障,也是每一个父母应有的修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亲子之间高质量沟通的万能公式——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
具体来说,我们要想和孩子好好说话,离不开以下四个要素:
1、观察
指的是家长应该着眼于所发生的情况,阐述所观察到的事实时,要保持客观和清晰,确保客观公正,避免加入任何个人评判或主观臆断。
2、感受
告诉孩子我们对于这件事的感受或心情,比如生气、难过、失望、喜悦、激动、担心等等。
3、需求
提出我们的需求,也就是表达出是什么样的“需要”导致了我们这些感受的产生。
4、请求
明确向孩子提出我们的期待,让他知道大人希望他到底怎么做。
举个例子,当孩子做的作业错了很多,同样的题目反复丢分时,很多家长往往会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孩子脱口而出:
“这些题你至少做过三遍了,为什么还是错?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
如此一来,我们不仅攻击了孩子的人格,对他们进行了羞辱,还在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可以说除了发泄情绪一无是处。
只有收起口无遮拦、杜绝语言暴力,才能真正把话说进孩子的心坎里。
本文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本文作者|主创团·筱恬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
顾姐 家长 父亲 语言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