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海淀区小学生简历,才明白过去10年的焦虑根本没必要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最近,和老公算了笔账。
女儿去年各类辅导班加起来,竟花去了近十万。
幼小衔接三万,英语启蒙两万,逻辑数学一万五,画画8000……各类夏令营、研学团加起来也得两万。
我不禁感慨,咱养的不是孩子,简直是台碎钞机。
但很快我又自我安慰说,这样起码让女儿的履历看起来不错。
没想到老公不屑地哼了一声,随手转我一张海淀区的小学生简历。
看完后,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原来再省吃俭用,我们这种普通家庭也养不出精英小孩。
其实,我不是不明白这世界的参差,不是不知道有阶层壁垒。
只是当了妈妈后,整个人心态都变了。
不在教育上砸钱吧,怕耽误孩子,可砸钱吧,能力又极其有限。
于是,卡在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白白焦虑了这些年。
老公劝我放松下来,接纳自己是普通人,也要允许孩子平庸。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每个小孩都有专属的人生剧本,我们真不必过多干涉。
01
普通家庭最大的教育陷阱,
就是拼命砸钱
家长圈里,有个“剧场效应”。
意思是,家长们好像剧院里的观众,前排观众站起来,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么做。
见别的家长砸钱,我们也忍不住跟风;看别的孩子会这会那,也逼自己娃学起十八般武艺。
结果呢,补习费交了大几千,孩子的成绩仍在中下游;才艺学了好几样,却也都浅尝辄止。
还记得那篇刷屏的网络爆文《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吗?
一个在外企做高管的妈妈,一个月的工资,仅仅是给女儿报暑假班都不够。
自己为了赚钱累死累活,女儿也忙得像个陀螺,全家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她忍不住抱怨:花这么多钱,心疼不踏实,可不花吧,更不踏实。
社科院博士何雨说:这种“烧钱式”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根本不是孩子,而是那些培训机构。
“再穷不能穷教育”、“千万别输在起跑线” ……
这些理念,都让我们倍感焦虑。
于是乎,大家比着砸钱,殊不知,对普通家庭而言,这才是最大的教育陷阱。
有人经常拿网红@ABCD妈说事,说这位妈妈给每个孩子报了四五个兴趣班,才把孩子培养得出类拔萃。
老大拿过编程金奖,老二走过时装秀,老三十项全能,老四更是小小年纪,就和一众大腕搭过戏……
可人家的家底是咱们能比的吗?
ABCD妈和丈夫都是哈佛毕业,经营着庞大的家族企业,在上海住着独栋别墅,院子大到可以搭建动物园。
教育上的投资,对她来说根本不会触及生活的根本,还可以源源不断。
一位博主的话扎心又现实:这种砸钱养娃的事,咱们普通人就别掺和了。
在孩子的学习上多用心,跟着学校的节奏来;至于他的爱好,选一样着重培养就可以了。
别让孩子一个人拖垮整个家,也别让教育这一件事霸占生活的全部。
02
“读书不好的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不免喊冤:
“我们没想搞什么素质教育,就想让孩子读书改命。”
但一个事实是,抛开家庭条件不讲,有些孩子确实在学习上比较吃力。
看过一个视频。
爸爸对着儿子苦口婆心地教导着,可孩子根本不配合。
最后,这位老爸无奈地放弃了,哭丧着脸说:
“我清华毕业,辅导孩子数学,他妈妈北大,主抓语文,但我这个儿子三门功课加起来,考不到100分,真想不通,是孩子菜还是我们两口子菜。”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这位家长的无助。
而1.3万条留言中,这种情况还不少。
有人说:看你这样我就放心了,我和老公复旦毕业,女儿成绩倒数;
有人说:我们全家都硕士以上,可儿子至今没考进过班级前十。
但也有条评论,令人茅塞顿开,网友@阿文说: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读书,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比如,我儿子成绩中游,但社交能力强,我相信他将来即使考不上名校,在社会上也能混得开。”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经历就不难发现,读书时那些看似没前途的“学渣”同学,如今不见得都过得很差。
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更有闯劲;不够聪明的孩子,做事可能更踏实;不爱刷题的学生,也许是体育健将;考不好试的孩子,说不定擅长其他事……
就像一位校长说的:
“有的孩子天生有读书的资质,有的孩子没有。 没有资质的孩子是用来报恩的,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 读书没资质的,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牛肉丸,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想想真美好! ”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有他的特质与天资。
有些事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强求不来,急也没用。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到他的使命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去追求。
学习好固然好,学习不好,孩子也必定是其他可用之材。
对孩子,不必照着一个模子雕刻,更不必拿世俗定义来规训。
03
接纳命运,放手让孩子去走他的路
前几天看书,看到媒体人金惟纯和女儿的故事,很是感慨。
他大女儿金质灵,自小也走过精英教育的路,遍请名师辅导过绘画。
女儿也很努力,之后从知名艺校毕业,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然而仅仅一年后,女儿便感觉这条路走不通。
她不仅丧失了创作热情,更觉得艺术圈鱼龙混杂,潜规则太多。
于是她和父母商量转行,她发现自己喜欢烹饪,尤其对绿色食品再加工很有思路。
起初,母亲也是不同意,觉得这样一来,十几年的培养全废了。
但金惟纯劝妻子说:路让她自己选,好走难走她自己体验。
就这样,在父亲支持下,金质灵开始创业。
她承包了一处绿色生态园,熬过初创期的艰难,几年后终于打开了事业局面。
她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作家庆山的一句话: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就像种子一样,按照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发芽生长。”
成长不是一条笔直的线,不可能让你一眼就看见终点,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长是一条迂回的曲线,需要孩子去试错、去矫正,而后摸索到他最想走的那条路。
过程中,家长如果用蛮力干涉,结果很可能是,孩子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委屈地过一生。
还看过一个故事。
教育家魏书生教学时,曾安排全班倒数第一的孩子担任班级管理员。
对此,很多家长不服气,说:“怎么可以重用一个差生?”
魏老师不多解释,只是请家长们耐心观察几个月。
结果一学期下来,这个孩子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小到餐具摆放、环境整理,大到记录考勤、统计学分,这孩子都完成得很出色。
学期末的家长会上,魏老师苦口婆心地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咱们搞教育,就得因材施教,发挥出孩子的优势。”
其实,最顶级的教育,并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这种“私人定制”。
孩子活泼好动,可以往竞技体育方向引导;孩子喜欢音乐,可以培养他的艺术天赋;哪怕没有特长,养出一个品行端正、阳光快乐的孩子,也算成功。
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没有人比家长更能帮孩子找到出路。
用心观察,大胆鼓励,多方尝试,别再随波逐流,别再跟风行动。
我们和孩子,就一定能找准人生定位,拥有想要的未来。
04
说实话,有娃前,我也是个很清醒很理智的人。
但随着女儿慢慢长大,我那股攀比的劲头,那份望子成龙的期盼,却越来越强烈。
我知道自己只是工薪家庭,也知道在教育上砸钱长远不了,可就是忍不住跟风。
如今,自己节衣缩食好几年,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喊累,我也开始反思。
养娃这件事,过程错,结果一定错。
孩子就像一粒粒种子,花期各有不同。
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也有的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大树。
别再焦虑了,让孩子的归孩子,让自己的归自己。
当你不内卷,不鸡娃,就会发现,天不会塌下来,孩子也终将长大。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
点分享
戳在看
求点赞
家长 生活 老公 成绩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