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三年,我感觉我活成了一个“笑话”

应试教育 2024-04-09 07:00:10 38

原标题:孩子上幼儿园三年,我感觉我活成了一个“笑话”

看点 孩子不想去上幼儿园,家长该怎么办?幼儿家庭到底该如何启蒙?幼小衔接又可以如何来做呢?作为一位家有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下文这位妈妈在经过亲身实践和思考后才发现,若是想明白这些道理,那么当初育娃时踩的“坑”,其实都是些不必要的困扰。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行书院 (ID: tongxingplan)

文丨萌小果 编丨Lulu

王吃吃从去年进入了小学,回望过去幼儿园的三年,作为普娃的普通家长,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是实践过之后,我又发现其实我不能做到的有很多。

各路兵器用过

孩子还是不喜欢上幼儿园

幼儿园三年,我每天最怕的就是早上7点,因为那将迎来鸡飞狗跳的一个小时。王吃吃不是抱着被子装睡,就是被硬拉起来又倒下。

耐着性子硬把她抱起来拉到洗手间,给她洗脸,谁知她闭着嘴巴不张嘴。我一气就直接拉她出门,谁知她抱着冰箱门死活不松手。强行掰开她手,她又不肯穿鞋。

好不容易拉出门,又提条件:我能不能在家吃早餐。实在没力气跟她耗下去,就同意她吃个面包。

在转园无望的情况下,为了她愿意上学,我们可谓招数用尽:要么答应上完幼儿园给买蛋糕,要么鼓励她上幼儿园挑战自我,要么答应她只上半天,有时还允许她一周请假一天。

她不喜欢上幼儿园的理由很多,比如她很乖,但是她觉得老师不喜欢她,总批评她。幼儿园她从来没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她总是吐槽幼儿园规矩太多,这不能干那不能干。

每次看见她为上幼儿园而痛苦,我都在想:如果有可能,是不是可以不上幼儿园,让她的天性充分发展呢?

但是真下不了这个决心。周末两天带她,我都已经黔驴技穷了,她总是状况百出,总是要求约小伙伴玩,但是总是很难约上,小伙伴不是出门玩了就是去兴趣班了。对此,她总是要闹情绪。

送幼儿园呢,我也不能要求幼儿园改变什么。甚至,我有时很同情老师:一个班三十多个孩子,疫情期间主班老师经常开会不在班级,能看住不跑丢就算不错了,还能求什么?老师批评孩子那不正常吗?怎么能要求老师一天好心情?

在这种不停地同情中,我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既觉得老师这样管理有苦衷,又觉得孩子确实在学校委屈。

但是静下心来想,我们首先得接受人多老师少管理严格的这种情况,其次要思考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让孩子提高适应性。

我观察过那些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可以过没人照顾的生活同时也不会抱怨这种生活的不好。

饭洒衣服了,会自己拿纸擦。吃完饭会自己送餐具。饿了会自己找吃的,渴了会自己喝水。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会找大人。

而回想幼儿园那些日子,我感觉自己把孩子照顾得太好,她有什么需求不等她说我就知道,就会满足她。她不习惯没人照顾的生活,她总希望被看见,被满足。

而且,如果想继续在这种环境待下去,当孩子抱怨幼儿园的各种不好时,只需浅浅共情一下,然后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如何提高适应性上来。

比如,孩子说幼儿园饭不好吃,我们可以先回应确实不好,然后跟孩子商量回家做点好吃的。

上幼儿园,不仅考验孩子,也考验家长的应对能力,所以一定多想办法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家长到底能不成成为孩子的老师?

孩子三四岁时我就在琢磨启蒙这件事。作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妈妈,我总希望自己能为孩子启蒙,大脑中也常常会浮现这种画面:我边陪她,边引导她学习各种知识,而她在我的陪伴下,能数数,能说英语。

可惜,想象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

那时的我对各种启蒙资源都非常有兴趣,百度网盘下载满了各种数学课和英语儿歌动画,看到直播推荐各种数学绘本和教材也非常有兴趣,头脑一发热就会买回来。

买回来有多激动,之后内心的失望就有多少。

韩国的《你好数学》,我准备从第一本开始读,她要选另一本,无奈给她读,但这本里面的数学知识有些深奥她听不懂。而且,由于要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就没什么故事情节。所以,读过几本之后,她再也不听了。

又换了一套《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我先看了一遍,我感觉好有意思:怎么会有这么有意思的作者,把数学知识讲得这么有意思。但给王吃吃念了一遍之后,我发现她并没有觉得有意思。

这时我才明白:我以为的有意思,只是我以为,并不是孩子以为。

我又进一步细想了一下,我觉得有意思的原因是,我小时没有碰到过这么有意思的教法。而王吃吃关注的重点是,故事情节好玩不,里面有没有她喜欢的人物。

后来,我又开始研究数学桌游。每次一看推荐,就觉得这个东西好有意思,小朋友会喜欢的。

但是买回来发现:王吃吃只是最开始热情几天,玩过几次后就再也不肯玩了。

我有些生气:为什么我花钱买回来的你不玩?如果她要再买其他的,我就说:你买过的都不玩,不能买新的。她马上拿出一个桌游铺开要玩,我感觉很开心,就陪她玩。

玩过一局后,她说:这样是不是可以再买新的了?我这时才明白,她愿意玩的目的就是想买新的察觉到这个目的,我很生气。

但是为了物尽其用,我拉上爸爸,全家人一起玩,王吃吃玩的兴趣果然上涨了很多,不过爸爸不可能每天早回来,因此只能偶尔全家人一起玩。

而且,有时爸爸并不愿意陪玩。比如,他玩过几局千年丝路后,他觉得这个游戏太复杂太无趣,就不愿意玩了。

因为下班之后太累了,要玩也只想玩那种简单的游戏,对于费脑的游戏,他基本不想玩。就像她自己玩游戏,他不喜欢晋级,而喜欢只在中间级玩,因为那样不费脑。

如果晋级,就得和更高水平的玩家玩,挖空心思才能战胜对方。所以,每次他觉得自己要晋级了,就立马输几盘,让自己保留在原先的级别。

孩子玩耍其实和大人玩耍是一个道理,没几个孩子以费脑玩游戏为乐的。他们认为的玩耍就是傻玩。

所以,在很多时候,大人觉得边玩边学习多好啊,但是孩子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边玩边学习太累了,这不是玩耍而是学习。

但是,我还是不死心。数学要和生活结合,那我就随时启发孩子数学吧,抓住每个瞬间。

于是,吃枣,我会问:现在是三个枣,刚才是五个,你知道我们吃了几个吗?

坐地铁,她问还有几站地到好朋友家?我让她数一数。

去小卖铺,给她十块让她自己去买东西,回来问她花了几块钱?

但是,王吃吃并不喜欢时刻被鸡,总是说:吃饭就是吃饭?问什么问啊!

陪她玩数学游戏:抓几个积木,一扔,让她一眼识数。下一轮,加一个或减一个。但是,这样的游戏也就只能玩几次,她就不想玩了,让我再想一个。

每天脑子里就要想游戏,其实挺累的。想几次,脑子就空了。

我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误区:把自己当成全能了,希望凭借一己之力,借助各种素材,可以提高孩子的数学水平。我忽略一个重要的助力——老师。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知识吸收方法,其实有很多优点。

比如,授课者有专业水准,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学生在一起,他们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这样的效果有时比一对一效果要好。

当然,孩子有可能在课堂上没有完全吸收知识,回到家父母只要注意观察随时点播一下就可以了。

在孩子学习知识这件事上,其实父母只能辅助,而不是主导。

打个比方说,老师大班教学负责知识点的普及和扫盲,家长则负责因材施教帮孩子扫除个性问题。

就像老师教了5的写法,孩子知道笔顺,但是写不出来不够好看,那家长就负责看看哪里还不够好。

为什么需要家长去纠正孩子的不足呢?那是因为大班教学老师根本看不过来,不知道具体孩子哪里不足。想让孩子确实有提高,大人就得盯着个性问题。

该如何鸡英语?

刷RAZ、牛津树、海尼曼有用吗?

英语启蒙,我也花了很久时间。

当时是听一个朋友说英语启蒙的,还说起了牛津树,我当即看了教材,发现这套书每个故事都非常有意思,就用几个简单的词,配上画面,一个好玩的故事就开始了。

我想孩子一定会喜欢的,于是兴冲冲买来每天带着孩子看。王吃吃看了也觉得有意思,但是呢,零基础的孩子看牛津树只是看情节,读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后来听说饼干狗不错,又买了饼干狗。结局跟牛津树差不多。

因为察觉到零基础的孩子不适合上来就涉入句子,我买了RAZ和海尼曼。带着王吃吃拿着点读笔,一句句听,一句句读。她三岁时还愿意每天坐下来读一会儿,等到四岁她觉得这些东西一点也不好玩,就不愿意配合了。

既然看书没兴趣,那就看动画听儿歌吧。Sss儿歌,蓝色小考拉的动画,让王吃吃看了一堆,发现她什么也没学会,顶多会说NO。

现在想想,自己为什么执着于找素材,发现孩子不喜欢又放弃,再去寻找另外一种素材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不死心。

总想着孩子要学点什么,总想着试试,当遇到挫败后就放弃了。没有想到什么方式才是适合孩子的,没有想到输入多少才能达到输出。

整体上感觉,没有找到启蒙的思路和孩子的兴趣点,只是一味地换素材。

现在想想,无论是数学还是英语,其实某种意义上都是知识学习。父母不是老师,既没有系统的教学系统,也没有灵活的方法,生搬硬套利用素材总也不得其法。

父母可以给孩子做幼小衔接吗?

可以,但是需要掌握孩子的特点

王吃吃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在家只是简单学了拼音、汉字、加减法,写字会狗刨。

幼儿园上的是公立,傻玩三年。现在她进入了一个普通公立小学,眨眼间开学快一个月,她在学校学习情况如何呢?

开学快一个月,其实在学校并没有学过多的内容。语文现在老师主要教笔顺,王吃吃写得还不错:

数学老师着重于练习数学表达,王吃吃虽然不是很擅长,但也在适应中:

总之,没有明显感觉她跟不上。

其实,以我的感觉,她有些方面适应得也还不错,比如写字。

学校老师要求很高,教笔顺,还教起笔、顿笔、收笔。我和王吃吃一起写过字,发现达到老师要求并不是很容易,但是王吃吃却在短时间内把字写得基本规整。

这让我感到吃惊,因为在小学前我基本没教她正经写过字,她顶多会画字,就是看着一个字,把笔画给画出来,写出来的字有时根本不像,更别说笔顺了。

但是,她为什么能达到老师高标准要求呢?

幼儿园时画字

虽然她没正经写过字,但是我之前一直很注重让她练手。

什么是练手呢?就是让她用手充分得到锻炼。用剪刀剪纸,用菜刀切菜,用画笔画画,逐步培养手的控制力。

特别是用手画画,让她画各种线条,比如画圆,画波浪。有时也会让她涂色,教她怎么才能不涂出画框外。还教她握笔的姿势,让她明白写字不是手用力而是腕部发力。

当她想尽办法画完一个字后,我们都会表扬她,并且还发朋友圈让大家都给她点赞。

所以,虽然我们没报过写字班,也没正经练过字,一年级后还是能跟得上的。因为地基打好,大楼就不会塌陷

王吃吃的数学也基本能跟得上。虽然我们之前并没有系统上过数学课,也没有刷过题目,但是我们在家玩过拉密、黑羊驱逐令、睡皇后、德国心脏病、我是大师兄、大富翁这些和数学有关的桌游,更玩过圆点牌这种典型的数学教具。

其中圆点牌的很多玩法其实和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思想是吻合的。

比如,把点牌排成一派,把数字牌排成一排,让孩子把点牌和数字牌匹配。数字5和五个圆点匹配,数字4和吴哥圆点匹配。小学一年级数学就有类似的连线题。

所以,翻开小学课本,我发现虽然以前我们的数学启蒙做得一塌糊涂,其实还是稍微有点成果的。

这也许就是家庭教育的意义,为正式的知识学习做铺垫,为抽象知识做具体铺垫。

家庭教育能做什么?

做父母这件事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比如,帮孩子去适应幼儿园生活,这是父母可以慢慢去做,且必须去做的。但是,学科启蒙这件事,父母完全可以教给专业人士,自己就做辅助就好。

而且,学习这件事,真的是孩子有兴趣后父母才能让她去学,给她找合适的老师。如果没兴趣,再好的资源也是白费。

真的,把各种资源聚集起来,我发现自己还是做不了孩子的老师,愈发觉得,大部分孩子和大部分家庭还得凭借学校这个教育系统。

至于学校的不足,很多时候只能忽略,更多时候需要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来补足学校教育的不足。

即便现在的教育资源如此丰富,提供给父母的抓手如此之多,我们还是需要凭借学校完成基础知识的普及。

在学校系统教育之余,其实父母最应该提供给孩子的,是底层的思维能力,是从启蒙阶段就有的观察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孩子的“自驱力”,以及满满的正向情绪价值

我们总是焦虑孩子没有赢在起跑线上,但我们也总发现自己在努力的方向上并没有走对,然后更加焦虑……

其实,家长应该跟着孩子一同成长,家长首先得明确“自我”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孩子”的定位,接下来,去听见孩子,看到孩子……

这其实很难,因为首先家长要始终做到“自我成长”,才能让孩子“一同成长”。家长要有了这个意识,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本文作者萌小果,亲子教育观察者,游戏力实践者。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启蒙 数学课 要求 什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