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任教15年的前招生官: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这个短板,其实可以转为优势
看点 随着大学申请越来越“卷”,想要脱颖而出变得越来越难,对中国学生来说,尤为如此。不过,在牛津大学前招生官Richard看来,中国学生差的一直都不是能力,而是没有找到适合的策略,把自己所谓的短板转换为优势。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岁 编丨Luna
“怎样的学生可以获得名校的青睐?”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每年总有担忧的父母向Dr. Richard Michaelis询问。他是牛津大学的历史教授、前招生官,曾在牛津大学任教长达15年,确实有些内行人视角。
Richard w.J.Michaeli
牛津大学硕士、博士,历史学教授
在牛津大学任教15年并曾担任招生官
在他看来,现在的大学申请和录取早就进入了一个“供过于求”的时代。好的标化成绩是门槛,但不能成为申请者的优势。
那该如何解读大学对学生的期望?
在Richard看来,其实在大学依旧看重学生的硬实力。不过,他也看到了中国学生挣扎的一面——活动参加得很多,分数也都很好看,但“卷”到极致,却依旧苦于没有什么亮眼的特色。
“中国学生确实有一些短板,但差的不是能力。” Richard认为,中国学生在接近所谓的“完美学生”的模板的过程中,往往忽略掉了自己原本的优势。
而利用好了这硬币的另一面,有时能给申请带来不少惊喜。
很多中国学生的履历
没展示出自己真正的实力
在Richard的观察中,在过去的五到十年里,大学都在以更全面、广泛的方式来评估学生,“通才”型学生以其多面的发展受到了不少青睐。但大学申请和录取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因此改变。“大学关注的核心,自始至终都是学术。”
Richard接着解释道,“招生官在审查过程中也只想解决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录取这个学生?”
其中,有两条参考标准特别重要,也分别对应了中国学生的优势与短板:
一看学术能力够不够。这正契合中国学生的普遍优势——学习能力强,书面的成绩足够优秀。
像MIT、达特茅斯、普林斯顿,这些顶尖的美国大学选择重新要求学生必须提交标化成绩,都带有这方面的考量。
二看学习热情够不够,有没有多了解了解这个世界。这一点则戳中了中国学生的短板。
在多年的招生经历中,Richard感受到尽管有一部分中国学生面试得相当好,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中国学生 “表现得有点害羞,不太愿意去质疑一个受人尊敬的成年人告诉他们的事” 。
“如果他们能尽早参与一些课外学术活动,在像夏校这样的项目里积累些经验,那申请材料给人的感觉将完全不同。”这个所谓的短板,很可能被扭转为优势。
就像Richard正在主管的Oxbridge项目,学术体验是最直接与直观的,前沿的学科领域知识,让许多学生打开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大门。
很多项目都很重视让学生开展小型讨论会,让导师进行小型甚至一对一辅导,学生也不断被鼓励去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模式和大学教学非常类似,也能极好地帮助学生去应对大学教授的面试。
而且夏校的内容绝不局限于教室之内,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真实世界中学习,也鼓励学生走入更多元的社群,在与以往不同的环境中,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Richard还看到还有学生通过夏校的开放体验,从繁重的学业中“感受到了新生”,原本郁郁寡欢的样貌也不见了,能够以更加自信、健康的心态接受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Richard提到,尽管很多中国学生早已注意到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不少家长也曾问过他“参加xx项目对申请大学有没有用?”但可惜的是,不少学生还没有利用好它的价值。
夏校项目的“含金量”
很大一部分来自参与感
说到夏校的含金量,一方面,来源于项目本身。
但Richard也提到:“有一千个优秀的夏校,就有一千个糟糕的夏校。”首先就是要确认夏校提供的是不是真正严肃的学术内容。
“有些所谓的夏校,会用免费餐食雇佣在校本科生来讲课,但他们可干不来上课这么专业的事。”Richard所言不虚,之前就有学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踩雷”经历:
满心欢喜地申请到夏校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内容。“啃”了几天PPT后,她忽然发现任课老师也不是此前宣传的名校教授。最后只能安慰自己:“反正一开始也没期待能在学术上有什么收获。”
但真正有价值的夏校就是应该给学生带来学术收获的。如今,Richard正担任光华夏校的顾问,而光华夏校名誉校长则是国际化教育与升学的领军人物雷冬冬博士。
懂教育的人聚在了一起,这让光华夏校项目的学术价值,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极大重视,从师资到课程安排,都在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其中的Oxbridge项目,本身在英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小班制精英夏校,许多政要、名人都会为孩子选择这个夏校。
项目的生源也十分多元化,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学生。而且项目的中国学生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较低比例,目前不到5%。
导师全部来自世界名校,其中也有牛津、剑桥的教授,还不乏罗德学者,盖茨、马歇尔和福布莱特学者,以及实务界高层管理者与专家。提供的课程也是由英国国际学院认证机构ASIC认证的高等教育课程,并且课程大纲都由这些重量级导师精心策划。
整个项目提供了150多项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课程,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从容地去尝试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部分牛津导师
到如今,已经有当年参加过Oxbridge的学生,把自己的孩子又送来申请Oxbridge。能有“二代”学生的夏校,实不多见。
而活动含金量的另一方面,也是很多学生忽略的一点,是不懂得如何在申请中书写夏校这样的经历。
在和其他招生官的交流中,Richard听到最多的问题还是申请材料的同质化:
”
如果你在申请中写‘我在某年某月参加过医学夏校’并不会有太多惊喜,但如果你写的是‘我在某年某月,跟着牛津的一位教授一起学习,完成了一个xx项目,并在此后继续研究’,这一看就知道你花了不少心思。
而光华夏校的项目,不仅本身设计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感,来自名校的导师们也在帮助学生做出真实可见的学术成果,让他们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有参与过其中牛津学术夏校的学生说,他们在商业创业课上,印象深刻的是大学式的研习和讨论。导师要求他们设计一款产品,并且要用特定的软件进行市场分析、安排生产、策划运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了多次讨论会,最后还要做现场展示,回答导师的提问。
在项目中,他们还在College Fair上获得了和G5招生官面聊的机会,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面试能力,也更懂得如何和教授这样的年长者交流。可以说,狠狠弥补上了中国学生的申请短板。
还有全剑桥师资的剑桥科研夏校项目,给不少学生带去了震撼。
在剑桥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学生建立起研究型思维模式,不仅了解了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创新和研究成果,在项目期间,还能自由使用剑桥学院的图书馆等设施,可以原汁原味地体验一把剑桥微留学。
部分剑桥导师
而项目结束还不算完。学生还将获得剑桥大学官方合作学院签发的项目学习证书和项目成绩报告单,详尽记录着他们在夏校的出勤率、课堂贡献、公民意识、倾听意见与批评等方面的表现。
朝夕相处了几周的剑桥教授也会亲自为表现优异的学生写推荐信,导师推荐信会在后续2年内为申请者进行5所高校的申请网推。
在申请过程中,这些都是很有分量的能力证明。
夏校不是灵丹妙药
连续成长才是学生的主旋律
除了光华夏校项目本身的硬核体验,在Richard看来,这些夏校还有隐藏优势,那就是能够让招生官看到学生清晰的成长轨迹,也看到他们未来的潜力。
Richard一直坚信,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应该是一种刻板的“选择”,而应该在长期的自我探索中浮出水面,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夏校就是一个他们能够探索可能性的地方。
光剑有位男同学就是如此:
他的父母都是海归,还都从事软件和计算机行业,因此两人也希望孩子在夏校主修软件工程专业(Software EE)。但孩子实际上却对电影制作(Film Making)更感兴趣,也更想上这门课。
两种想法,对一个高中生来说,很是纠结。在经历了一番犹豫、讨论、抉择之后,父母最终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主修电影制作,辅修软件工程。在申请文书里,他也记录了自己这段从纠结到听从内心意愿的经历。
而招生官从他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勇于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还有跳出既定路线规划的独立思考能力。
更不用说,他在夏校的电影作品质量也是有目共睹,结合了团队合作、互动思考,以及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他的勇气和潜力,最终让他得到了剑桥大学的认可。
而探索兴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Richard一直觉得,升学规划是很个性化的事,家长所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把世界“摊开”在孩子的面前,让他们不仅能早早就接触大千世界,也能在一年又一年的成长中,在自己的兴趣点上不断深入。
光华夏校也考虑到了这个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夏校内容,体现出一种递进的层次感:
比如G2-5孩子可以参加的“森林游乐园”“动物保育”“我是世界公民”等,都很注重启发孩子对世界的兴趣;
G6-9的“火星对决”“少年创业家”的能力要求就更上一层楼;
G8-12、G10-12的夏校项目学术性更强,也涉猎到许多热门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金融商学、国际关系……
由广泛到聚焦,由粗浅到深入,就形成了一条连续成长路径。
Richard还很欣赏的一点是,有的学生能把对学术专题的兴趣,从夏校延伸到了日常学习中。
光华夏校的Oxbridge项目里,最火热的就是航空航天领域的课程。但它对中学生的难度也是一目了然的:专业门槛很高,很多学生甚至都不太了解这个专业具体需要什么基础知识。
而夏校则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入门机会。
不少学生之后都给Richard反馈,自己体验完航空航天的入门课,才知道该去读哪些书,补哪些知识漏洞。
也有学生说,在体验中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擅长在这些专业,及时止损,重新找到了自己在别的领域的专长,也算是一种收获。
还有学生本就对建筑学感兴趣,在伦敦主修建筑学的课程后,不仅在伦敦当地、巨石阵、丘吉尔庄园里观摩学习,还把在夏校开始的建筑研究延续到了之后的学习中,成了一个更加长期的研究。这也让招生官看到了他对学术的蓬勃热情。
作为一位教育者,学生反馈中最让Richard触动的,还是学生们提到夏校对大学学习,乃至日后工作生活的帮助。他一直认为,夏校并不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不要期待孩子上一次夏校就能精通某个专业。能打动招生官的,还是孩子在参与夏校之后的连续成长。
有位同学曾直言Oxbridge项目的多元让自己感受很深。除了学术知识上的精进,这个多元环境让他更加注重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带来了很多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这让他真正对全球胜任力有了一种实感。
而更让他感慨的是,夏校同学来自80多个国家,但大家的目标大学其实仅聚集在四、五所。本以为大家之间只是一段短暂的友谊,没想到很多同学的联系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可以预见的是,这个人际关系网络里的大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某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份关系网的含金量还在不断增加。
而这些,都是他此前未曾预料到的。
都说教育需要真诚和真心,要不得急功近利。在Richard看来,申请大学也是如此。盲目跟从潮流的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最终能沉下心来的人,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
光华夏校四大国际夏校
现已开放报名
国内夏校六大主题课程
现已开放报名
今年,“光华青少年成长俱乐部”也即将上线,以会员制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陪伴他们成长的特色营地活动和大咖私享会。
更多项目详情、优惠价格和报名方式
欢迎扫码垂询
Dr. Richard Michaelis
也将不定期上线与家长交流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学术 大学 牛津 的项目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