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和朋友这类后天选择的关系不同,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过去,人们讲求“血浓于水”,而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亲缘关系无法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舍弃。尤其当亲缘关系只剩下困扰和伤害,却带不来一丝温暖和慰藉时,“断亲”就成了许多人的共同选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即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
早在十年前,胡小武就开始关注“断亲”话题,真正从个体经验走向学术研究,则要到2021年10月,他注意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自己和亲戚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断亲”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我们同亲戚之间的冷漠、疏离状态,事实上正在成为个体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一种日常生活。”胡小武分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看天下》与胡小武展开了一场有关“断亲”话题的探讨。
《看天下》:距离你开展青年“断亲”研究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中,“断亲”现象有发生新的变化吗?
胡小武:现象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断亲”的话题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对年长一辈来说,站在传统价值观的立场,他们对这种现象表露出一种乡愁式的担忧,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怀恋过去的其乐融融。但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从更加正面的角度来看待和接受“断亲”现象,访谈中,大多数选择“断亲”的年轻人也表示这是一种解脱和自在。
《看天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断亲”的趋势还会持续加剧吗?
胡小武:根据我这两年来的持续观察和思考,“断亲”的趋势依然会加剧,或者说,“断亲”的人群规模还会逐渐扩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比例还在持续增长。202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跟上一年末相比增长了0.94%。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已经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城市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乡土中国”。
(摘编自林杨攀《南大学者谈“断亲”: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亲情危机》)
材料二:
“断亲”现象错综复杂,之前媒体有关“断亲”的描述,更多仅从青年群体对老一辈群体关系的疏远出发,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断亲”现象的多种可能性。
传统农业社会受土地束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熟人社会。进入工业与后工业社会,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向城市迁徙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亲属间聚少离多,不生活在一起,又何谈亲密的感情?
社会流动不仅包含地理位置的迁移流动,还包括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会破坏流动者的个人关系,他们会疏远传统的亲属关系或者原阶层的成员。流动者为了摆脱孤立的状态,会扩大趣缘关系,建立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价值观的人很难谈得拢,也很难成为知心朋友,社会关系网络更多建立在社会阶层地位相近的人之间,社会地位相差很大的人之间难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更多是由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理想目标、追求、关注点与所遭遇的问题各不相同。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得一家一户难以抵御天灾人祸,抱团取暖的家族主义存在延续的价值。而市场经济的运行让小家庭与个人有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广泛建立与不断完善,人们对血缘、亲缘与地缘等传统关系的依赖程度下降,遇到问题主要靠制度去解决,这也加速了传统社会关系的弱化。
都市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功能正在弱化,而基于趣缘和业缘等建立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个人在城市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活秩序和个人创造的社群网,互联网则为社群网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爱好选择交往对象。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际交往是走亲戚、串门、和朋友出去玩,互联网普及之后,人际交往是在家中打开电脑,游戏、娱乐、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提高了人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自身的完善不仅仅局限于亲属关系的丰满,还体现在与兴趣爱好相似的人结伴同行,这也是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存在的合理性。
(摘编自陈友华、宗昊《“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无法后天选择,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可以选择“断亲”来断绝亲戚往来。
B.和亲戚保持冷漠、疏离关系越来越普遍,年长一辈表示担忧,大多数“断亲”的年轻人则表示获得了自在。
C.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比较利益驱使下集聚城市,疏远亲属关系的同时会建立起相近阶层成员间的密切关系。
D.过去,人们依赖亲属关系的丰满来使自身完善,这一局限性在个人建立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后,得到了突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社会,亲缘观念日益淡薄,“断亲”的趋势不断加剧,这让原本就脆弱的传统关系更加弱化甚至崩塌。
B.城市化比例低时,“断亲”的人群规模小;当国家成为“城市中国”时,“断亲”会变成群体的日常生活。
C.传统社会,小家庭和个人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面对灾祸的制度保障又不完善,使家族成员互助成为必然。
D.人们借互联网建立的与“走亲访友”式社交不同的趣缘关系网络,对个人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要拉倒。”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超然客公众号
D.“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表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A.“断亲”现象具有主体多样性的特点。
B.“断亲”现象使青年人成家欲望降低。
C.三代内的直系亲属更易维持亲密联系。
D.很多人开始主动重塑自己的社会关系。
5.新春佳节,在外打拼的晚辈回到家乡。亲人团聚,本应其乐融融,无话不谈。而真实的场景却是,老人关心青年人的收入、婚姻等,而年轻人最敏感的“禁忌”恰恰是这些。于是,在年轻人眼中,长辈的热情是无话可说的“瞎打听”;在长辈眼中,年轻人的沉默是一种“城市冷漠”。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及产生原因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在那里
李云风
上
有一天,我发现家的正前方一百米的地方出现了一棵树。以前我从没有看到它,它是一下子出现在那里的。这棵树至少五年的树龄了,五年时间我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确实是凭空出现的。它是那种我们这里不常见的松树,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挤在一起,很像回事儿地占有了一小片空间。我到跟前仔细观察过,围绕它的土质浑然一体,没有丝毫人工栽植的痕迹,一些零星的蕨莱和细草很自然地分布在四周,怎么看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它大约有三米高的样子,树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手触上去有一种坚硬的质感。我用力摇了摇它,它几乎没有动,再摇,还是没有动。我确信了它与下面的大地早已经接通了血脉,交融在一起。
这是一小块废弃的空地,除了一些零星的贴地植物,就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如果不是这里突然冒出一棵树,我根本都不会注意这个地方。
下
我生活在一个小村里,左邻是一个单身男人,他每天除了沉默,就是喝酒,喝酒时会说一些醉话,从屋里传出来,但也不会说得太多。右邻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男孩有着一头柔软的卷发和一双忧郁的眼睛,漂亮,身子很弱,总是围在老人身边。他是老人的孙子,从城里回乡下养病。他带回一条雪白色的狗,也很温顺。男孩围在老人身边,狗围在他身边。村里人家几乎从不来往,都过着自己的日子。有时在道上碰见,也会打上一声招呼,说上一两句话,然后各自走开,也不多言。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一天到来,一天过去,没有一丝缝隙。
一天,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车上下来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那是老人的儿子儿媳。他们领着一个同样一头卷发,洋娃娃一样的男孩,下了车,进到院子,进到屋里。偶尔会出来,有时是上厕所,有时站在院中往村子的四下望。他们会在院里放一些鞭炮和烟花,但在过年的晚上会放更多,发出的笑声也更大。我和单身男人也从屋里出来,站在自家院中,把目光投向他们。一些过年的气氛从那里飘过来,一些兴奋也会感染过来。但有时等不到他们热闹完,我们就会转回屋中。这时我会打出一个程式化的电话,有时也会接到一个电话。
过了一段时日,邻院老人的儿子儿媳就走了,再次领着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走出院子,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跟在后面。他们打开车门,一个接一个地隐进车子,车子启动,离开。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站在门前望一会儿,再回到院里。他们的年过完了,我和左邻单身男人的年也过完了。
日子重新开始,重新开始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展开,铺开它时疏时密的针脚。开门关门,走出院子,走进院子,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那棵树。我想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但又不知道告诉谁。
直到一天早晨,我在门前碰到邻院的男人。他抬起鼓鼓的金鱼眼,尖尖的喉头骨碌着,在我脸上搜寻。我指给他看。男人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了一会儿,没说什么,转身走开了。
又一年,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这回是白色的。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从车上下来,还是老人的儿子儿媳,他们又回来过年了。还是一年前的样子,只是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长高了许多,从院里迎出来的卷发男孩也强壮了许多,只是老人更老了。
又一年,年过完之后,卷发男孩也跟着父母离开了。他完全好了,身体已经有了成年男人的雏形。邻院老人站在道上望了很久。我陪他说了一阵话,很自然地说起那棵树。我又指给他看,说这次你看到了吗?他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伫立着。我知道这次他看到了。这年夏天过完了,秋天也过完了,冬天没有过完,老人就去世了。
又一个年来临了,老人门前再也没有一辆黑色或者白色的轿车出现。我和邻院单身男人年三十的晚上,也就再没有看到很多的烟花。
日子还在过着,犹如浅水静流。我和邻院男人偶尔会说说话,我们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都回避着。
(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孩围在老人身边,狗围在他身边,朴实的生活画面,给冷清的山村增添了生机。
B.单身男人除了沉默就是喝酒,有时会说醉话,可见生活对他来说是单调而沉闷。
C.老人门前停的轿车先是黑色再是白色,后来再没轿车,意在表达生活发生了变化。
D.他们的年过完了,“我们”的年也过完了,强调“过个好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7.“照应”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手法,它能增强小说的内在联系,让小说更有魅力。下列对本文中“照应”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一天”“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年”……时间上的反复照应,使小说形成循环复沓之美。
B.“右邻是一个老人”“只是老人更老了”“老人就去世了”,人物照应使老人的坚毅性格变得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C.“发现那棵树”“说起那棵树”“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细节上的照应,使小说的主旨内涵得以丰富和深化。
D.“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日子还在过着,犹如浅水静流”,意象照应和勾连使小说结构紧密,含义隽永。
8.请在标题的方框处填上一个单字动词,将标题补充完整,并以文本为依据阐释你填写这个动词的理由。(5分)
标题:树□在那里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微型小说本就短小,作者却将其分成“上”“下”两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4分)
(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4分)
14.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赋雪
吴融
一夜阴风度,平明颢气交。
未知融结判,唯见混茫包。
路莫藏行迹,林难出树梢。
气应封兽穴,险必堕禽巢。
影密灯回照,声繁竹送敲。
玩宜苏让点,餐称蜜匀抄。
结冻防鱼跃,黏沙费马跑。
炉寒资爇①获,屋暖赖编茅。
远不分山叠,低宜失地坳。
阑干高百尺,新霁若为抛。
【注】①爇:烧.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夜”“平明”两句以时间的推进描述一夜寒风之后、清晨洁白明亮的景象。
B.“未知”“唯见”两句指出诗人在白茫茫的天地中无法得知雪的“融结”程度。
C.“气应”“险必”两句表现诗人目睹积雪封住兽穴并使鸟巢坠毁时的忧虑之情。
D.本诗对仗工整,作者通过远望、仰望、近观等多视角呈现的方式来铺陈雪景。
16.《赋雪》一诗为雪而赋,诗歌正文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请以“结冻防鱼跃”到“低宜失地坳”六句为例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较的方式指出了秦在统一六国后,贪图享受,秦宫里面到处是音乐声。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细写诗人夜里无法入睡,次日清晨又遥闻卖花之声。
(3)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自身已然衰老,行事时机屡遭耽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深度伪造是指技术利用机器的深度学习,实现图像、声音、视频的篡改、伪造和自动生成,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效果。最(A)的方式就是AI换脸,其他较为常见的还包括语音模拟、人脸合成、视频生成等。
现实应用中,深度伪造技术虽然能促进部分领域技术更迭,但__________________。近几年,国内外均出现了利用深度伪造“公众人物”实施诈骗的案例。今年1月中下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就成为深度伪造的目标。网上出现了用人工智能伪造的电视节目片段,很多市民警惕性较低,信以为真。特区政府立即严正澄清,称有关影片全属伪造,呼吁__________________,并强烈谴责不法之徒的违法行为。奇安信安全专家裴志勇就此表示,由于公众人物的图像、声音、视频等资料的公开性质,为AI训练提供了大量素材,被伪造内容更是可以(B),从而更容易导致深度伪造技术被非法使用。
深度伪造技术应用不当还会__________________。深度伪造技术产生的虚假影像、声音等内容,不仅会让个人名誉、财产和人身受到损害,还会冲击社会信任、媒体信任,甚至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厂不但增产了,还降低了百分之二十的成本。
B.这几个人哪儿够哇,还得再来几个。
C.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
D.这根绳子还比较结实。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21.有人认为加点字赘余,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5分)
22.语义双关指利用词语或句子的两种有联系的意义构成双关,达到一箭双雕、婉转含蓄的效果。请分析画横线句的双关语义。(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社会学家项飙认为,面对一个迅疾变化而又很不稳定的世界,人要坚定、勇敢地建立自己的附近,不要牺牲日常。“重建附近”就是要和现在的周遭环境发生积极互动,让它成为一种动力和资源。“附近”既是我们生存的切身空间,也是我们和周遭环境发生的那些具体实在的联系。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附近,是不可能对世界产生信任的,他对世界的信任是来自于他对周边的信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可以选择‘断亲’来断绝亲戚往来”错。原文为“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
2.A(“这让原本就脆弱的传统关系更加弱化甚至崩塌”错。无法推断出“传统关系崩塌”这一结论。)
3.C(本段主旨为“社会关系网络建立在社会阶层地位相近、共同话语多的人之间”,A项指不同代际亲属间的亲疏关系;B项指贫富对人际关系的不同影响;C项指志同道合的人会相聚成群。D项指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亲首先是源自一体,但一体不能吞噬对方,需要坚守差异原则,尊重对方。)
4.B(根据图表,“是否成家”只是调查项目,无法得出“使青年人成家欲望降低”这一结论。)
5.现象:①这一现象说明传统亲属关系在当代社会的维系越来越艰难。②这是“断亲”的一种表现,长辈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而年轻人则从亲缘关系中感受到困扰和伤害,懒于互动。
原因:③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随着城市化发展,年轻人多向城市迁徙,亲属间聚少离多。④亲属间代际不同,关心的问题、价值观、观念等也不同,使亲属间的亲密关系淡化。(或“趣缘关系的重要性上升,人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价值观等选择交往对象。”)
评分标准:共6分。现象2分,写出任意一点给2分,第2点只写“断亲”现象,无具体阐述,给1分;原因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6.D(强调“过个好年”是人们美好愿望错)
7.B(未能突出老人的坚毅性格)
8.示例:树长在那里(1分)
①(2分)(从词语本身来看)“长”是“生长”之意,是个动态的生命过程(“长”的内容阐释或特点说明1分),与文本时间流逝与人事变化的内容相契合(1分)。
②(2分)(从结构上来看)“长”对应了“上篇”关于树的细节描绘,如“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等内容(1分);“长”让文章的内容与文章的标题形成呼应(1分)。
③(2分)(从主旨角度来看)“树长在那里”有很强的象征隐喻义(主题意蕴)(1分),树长在大地上,人生存在土地上,树与大地交融一体,人“生活”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这种象征隐喻义借由“长”字得以彰显(主题解说1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共5分,填词1分,理由一点2分,两点满分,意思相近即可。其它合理的解说也可以酌情给分,如答成“站”“立”等词语,能使标题完整并通顺的,填词1分便可得到,如能结合内容进行合理分析的,可再得2分,即填写其它词语的,最高只能得3分。
9.①(2分)(从结构上看)分成“上”“下”两部分,使小说层次分明(1分);“上”有关树的内容又在“下”的部分出现,既独立又关联,结构独特,富有魅力(1分)。
②(2分)(从内容上看)“上”重在写树,突出树的特点;“下”重在叙事,叙述人们的生活状态;(1分)“写树”意在“写人”,“上”“下”相得益彰,发人深省,深化主题(1分)。
③(2分)(从艺术表达上看)“上”树莫名出现,具有虚幻(神秘主义)色彩,“下”写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三家人的故事(解说1分),“上”虚“下”实,吸引读者,具有艺术感染力(1分)。
评分标准:共6分,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它合理的解说也可以酌情给分。
10.C F H
11.D(文中“临难求生”的“临”,意为“面临、面对”)
12.A(“后逐步遣散宾客”表述有误,文中“奉养之馀,先散之宗族;宗族之馀,次散之邑里;邑里之馀,乃散之一国”是指端木叔将余财散发给宗族、乡里乃至卫国的其他人)
13.(1)国内凡是接受过他施舍的人,一同按人口凑钱将他安葬了,并把财产返还给他的子孙。
评分标准:施,施舍;相与,共同;反,返还,归还;句意通顺。各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为什么那些贤明智能之士坚守操行如此困难?而婢妾之辈为义自杀(舍身就义)反而如此容易?
评分标准:何,为什么;贤智,贤智之人;操行,坚守操行;引决,自杀。各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14.①活着时应当纵情享受人生,对于死亡则应顺其自然。②批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思想,主张经世致用(或“感慨人生苦短,看重生死”,或“认为生命长短应顺应自然,但反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
评分标准:第一点共2分,“纵情享受人生”,1分;“对死亡顺其自然”,1分;第二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卫国有个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凭借祖先的遗产,积累了万贯家财。他不经营生计,恣意放任自己的嗜好。只要是人们想做的,意念中想玩的,无所不为,无所不玩。他家的高墙深院、楼阁台榭,花苑兽园、池塘水沼,美酒玉食、华车锦服,歌舞声乐、嫔御侍妾,都可以和齐、楚两国的国君媲美。至于他感情上所喜好的,耳朵想听到的,眼睛想看到的,嘴巴想尝到的,即使远在异国他乡,并非齐国本土出产的,也非要得到不可,如同对待自家围墙里的东西一般。至于他外出游玩,即便是山川险阻,路途遥远,都一定要到达,就好像普通人走上几步路一样。聚集在他家庭院里的宾客每天数以百计,厨房里烟火不熄,厅堂廊屋之上声乐不断。奉养宾客之外,还有多余财物,他先散发给宗族本家;散发给宗族本家之外,还有多余,再散发给乡里乡亲;散发给乡里乡亲之外,还有多余,就散发给全国百姓。到了六十岁上下,他的气血体力渐渐衰竭,干脆放弃家业,将府库中储藏的物资、珍宝、车服、妾婢,统统遣散出去。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没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等到他生病的时候,已没有治病买药的积蓄;等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置地安葬的钱财。国内凡是接受过他施舍的人,一同按人口凑钱将他安葬了,并把财产返还给他的子孙。
段干木听闻此事,说:“端木叔真是个通达之人,他的德行超过了他的祖先。他的所作所为,大家心中都感到惊讶,却实在是符合情理的。卫国的君子大多以礼教来自我克制,必定不足以理解他的内心。”
杨朱说:“既然已经活着,不如听之任之,尽量满足所有的欲望,以等候死亡的到来。将要死亡的时候,也要听之任之,让生命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直到生命终结。没有什么不可以舍弃,也没有什么不能放任的,何苦为生死之间的迟缓或迅疾而惶恐担忧呢?”
材料二:
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以不正当手段来爱惜。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时,卷入招致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丧生,为奸作恶而致死,在这些方面,君子(认为)应该珍惜生命;做忠孝之事而被害,做仁义之事而获罪,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保全家族,捐躯救国,在这些事情上舍弃生命,君子是不会怪罪的。自从梁朝乱离以来,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贤能的文士,面临危难,苟且求生,最终求生不得,还白白遭受窘迫和侮辱,真叫人愤懑。侯景作乱的时候,朝廷的王公将相,大部分都遭到杀戮侮辱,妃嫔姬妾,几乎没有幸存的。只有吴郡太守张嵊,组织义军反抗侯景失败,被逆贼所杀,他的言辞和神色至死都不屈服;还有鄱阳王世子萧嗣的夫人谢氏,她曾经登上房顶怒骂逆贼,中箭而死。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为什么那些贤明智能之士坚守操行如此困难?而婢妾之辈舍身就义反而如此容易?这真叫人觉得悲哀啊!
15.C(不是目睹,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测,“忧虑之情”也理解错误)
16.(1)“结冻”两句表面是写冰冻的河面鱼儿无法跃起,马难以在道路上疾驰,无“雪”出现,但实际上正因为下雪天河水才容易结冰,沙雪混合道路才会泥泞湿滑。
(2)“炉寒”两句表面是描绘人们在屋内取暖的场景,无“雪”出现,但实际上正因为户外被冰雪覆盖无法出行,而冰雪天气过于寒冷人们才会躲在屋内。
(3)“远不”两句表面是写人无法分辨远方的群山,低洼之地不再凹陷,无“雪”出现,但实际上正因为冰雪覆盖一切,人们才无法辨别远方之景,雪太大才会填平低洼之地。
(一点两分,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也可以先总写这六句虽然无“雪”字但都是描写雪后才出现的情景,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只要能阐释这些诗句跟雪天有关联,意思对就可以。)
17.(1)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18.A: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B:以假乱真
19.B(B项与文中加点的“还”均表示项目、数量增加,范围扩大;A项表示进一层;C项表示尚且,前一小句用“还”,作为陪衬,后一小句作出推论;D项表示勉强过得去,多修饰褒义形容词。)
20.(1)也导致诈骗等违法行为频现。
评分标准:语意衔接顺畅1分,“诈骗”或“违法”1分;
(2)市民提高警惕(市民不要被不法分子迷惑)
评分标准:“市民”1分,呼吁内容1分;
(3)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
评分标准:语意衔接顺畅1分,“社会危害”1分;
21.①“少不得”是免不了、不可避免的意思②表现了宝钗当时“要走,客又不散”的尴尬处境或表现宝钗的无奈、为难;③表现了宝钗的行事稳重、心思缜密、举止娴雅;
评分标准:“少不得”解释1分,答到“尴尬处境”或“无奈、为难”中一点2分,人物形象2分
22.①表面训斥靛儿,告诉她自己不是那种“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
②实则告诉宝玉,自己不是那种他可以随便开玩笑的人;
评分标准:“表面训斥靛儿”1分,具体分析1分;“实则告诉宝玉”1分,具体分析1分;
关系 考试 试题 高三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