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教育评价改革,这所高校获表彰!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此后各地纷纷行动,将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021年,上海启动了市级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评选工作,旨在总结宣传并及时推广基层一线教育评价改革实践进展和典型经验。今年2月,“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公布。上海戏剧学院选送的《以中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牵引培养质量精准评价》案例成功入选。
对离校多年的校友开展跟踪评价对很多高校并不陌生。而且由于专业认证、审核评估都将学生毕业3~5年后的发展情况列入培养结果考察范围,越来越多高校也在推进这项工作开展。
上海戏剧学院的中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获评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着眼于毕业生中长期职业发展的评价,又是如何精准反馈和引导人才培养改进?日前,麦可思研究对话该项目负责人,请上海戏剧学院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办公室主任吴爱丽、副主任宋媛媛,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了分享。
中长期评价,更科学反馈培养质量
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上戏”)努力构建多元参与的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口端评价机制,推动“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改革,在艺术院校领域首次创建中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为什么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着眼于毕业生的中长期职业发展?这与该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密切相关。
吴爱丽向麦可思研究介绍,和综合类高校不同,上戏学生毕业后发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毕业生属于刚刚毕业,甚至还没有毕业就能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还有一类毕业生可能真正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取得比较大的成就,已经是毕业很多年后了。鉴于专业人才的发展特点,学校就需要用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对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价。
宋媛媛补充谈到,毕业生工作5~10年后正处于事业发展期。有别于应届生调研更多提供对大学期间任课教师、专业课程等培养细节的反馈,中长期毕业生调研能更好地反馈毕业生能力素养与培养诉求。而且这个时期毕业生对所在行业及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认知更加清晰,对母校培养改进的建议也会更加成熟。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需求是,2025年学校要进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其中不可缺少毕业生中长期发展数据作为举证支撑。”吴爱丽表示,基于以上多方面考量,学校在2023年首次开展毕业生中长期发展跟踪调研。
指标设计兼顾教学保障与就业需求
上戏的中长期毕业生跟踪调研由质量监督与保障办公室主导,这就意味着调研不只聚焦就业,而是侧重了解人才培养达成情况并反馈教学改进,并将其作为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鉴于这样的目标,在调研问卷的设计上就要兼顾两方需求。
首先,为满足教学单位人才培养改进的需求,调研中一是重点考察毕业生就业5~10年后的人才培养达成情况,二是着力考察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教学资源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支撑度,以及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就业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质量办联合就业办、麦可思一起商定、设计相关评价指标,并尤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学校按照受雇工作、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等四个类别做了简化的归类,以便在后续分析中更有群体针对性地获取所需信息。
二是区域服务贡献度。由于上戏是一所地方性艺术类院校,所以学校特别关注毕业生对本地地区(长三角地区)贡献度,在文化中心(如北京)和经济活跃地区(如珠三角地区)的就业与发展情况,以及毕业生返回原籍地对家乡的贡献。
三是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宋媛媛表示,开展毕业生中长期跟踪评价的核心目标是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所以就必须把落脚点放到专业层面。而且由于调研结果还将为学校后续专业调整提供参考,所以毕业生的月收入、就业满意度、职位晋升情况等就业指标也是关注重点。
四是重点关注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的专业能力、素养,是否能在职业发展中有充分综合运用,这也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宋媛媛还特别提到,学校设置了一项“职业发展自我评价”的指标,请毕业生在工作5~10年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将其结果与用人单位访谈环节中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进行对照。学校认为来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评价,能使毕业生职业发展“画像”更加精准。这也是学校此次调研项目中的一个“亮点”。
调研中的“惊奇发现”
上海戏剧学院的中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从人才培养最关切的职业发展问题入手,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力求打造一条数据真实准确、图谱描绘精准、判断中立有效、科学评价反哺的人才培养评价新路径。基于调研结果的一些发现也给学校留下了深刻印象。
调研印证了学校过往在人才培养中长期积累的好做法,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不少毕业生谈及他们在校期间参加的一个微电影的实践项目。学校邀请一些已经在影视行业做得非常出色的校友回校,给在校生影视创作进行直接指导。调研发现,参与过这个专业实践类项目的毕业生中,有些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剧组、影视公司,或是相关的后期制作公司,并且能够非常快速地融入和适应职场发展。
此外吴爱丽还注意到,上戏毕业生“跨界”就业情况比较多。“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位木偶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了互联网行业。这就给学校人才培养一个提示,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中要有一个奠基类课程,类似于综合类院校的通识课程。关于这类课程的课程设计现在已经成为学校近几年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注点。”
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面临转岗需求,是另一个对宋媛媛触动比较大的发现。“比如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我们以往印象中他们进入舞蹈团后就能靠本专业获得稳定的工作。但没有考虑到随着年龄增长,舞蹈从业者可能会面临转岗问题。如何帮助这类毕业生更好地完成职业发展转型,就需要学校和用人单位在培养中加强合作,为毕业生长远发展考虑。”
在调研过程中学校还注意到,尤其在文化资源集中但竞争激烈的北京,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受限。宋媛媛表示,如何通过加强北京地区校友资源建设助力毕业生职业发展,也是学校未来工作努力的方向。
调研坚定教学改革信心
基于毕业生中长期跟踪评价与访谈结果,上海戏剧学院最终形成了《上海戏剧学院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报告》,填补了学校乃至全国在艺术人才培养成效评价调查上的历史性空白。同时,这份报告也助力学校准确描绘出了专业图谱,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全面改革。
吴爱丽谈到,譬如毕业生跨行、转岗案例的出现,就促使学校思考未来在专业建设中,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是否需要重新设定?从这个角度出发,未来的本科教学改革到底应该怎么做,也是学校希望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中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数据支撑,让学校坚定了一个信心——学生未来的发展可能是多元化的,所以在人才培养中不能被专业束缚,而是要给学生搭建一个更广阔的专业学习平台,让他们从中获取更多与实际行业需求、社会需求相关联的信息、知识,并给他们提供更多实践的可能,为学生终身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评估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目前正在推进的工作。据宋媛媛介绍,前期开展中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让学校和各专业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心中有数。而且在专业自评自建的过程中,调研结果也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艺术类院校相对感性,可能以往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会特别重视这种理性分析。学校这次能够获得上海市优秀案例奖,我觉得很大层面也是因为我们是艺术类院校中第一所创建中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的高校。”吴爱丽认为,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艺术类院校也必须重视数字化管理,这也是未来教育管理发展的一个必然。
中长期调研的“意外收获”
开展毕业生中长期调研,样本回收是一个难点。尤其像上海戏剧学院这样一所行业特色鲜明、体量小的高校,某些专业每届学生可能才几个人,受样本限制将无法进行定量研究。所以学校在项目设计之初就非常明确要增加毕业生访谈环节。
但要跟踪调研覆盖过去10年间毕业的所有专业学生,工作难度很大。为克服毕业生毕业时间长联系困难,愿意参加访谈的人员不确定等难题,质量办和各院系前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首先联系学工部搜集、整理毕业生联系方式,再比照教学档案核对毕业生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就存在联系方式变化或登记有误的情况。之后还要动员各院系通过当年的班主任联系毕业生邀请参与调研。
“我们舞美系的一位退休老师,对着自己当年的电话本逐一给学生打电话,这件事当时令我们非常感动。”宋媛媛回忆道,整个过程虽然遇到的困难多,但最终结果令人满意,基本上所有的专业都覆盖到了。
而此次调研之外的收获,也令学校十分欣喜。通过这次调研,毕业后失散多年的校友重新建立起联系,不仅校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学校对毕业生发展的关心也加强了校友与母校的感情。不少校友都表示希望有机会回馈母校。“另外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反应超前的专业在这次调研后又开展本专业调查,为专业自身建设和未来发展谋划方向、想办法。”宋媛媛表示,这些“意外”收获更让参与到项目中的老师们感到工作虽然辛苦,但也非常有价值、有意义。
调研 职业 毕业生 质量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