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目视”“神遇”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应试教育 2024-04-02 05:00:11 56

原标题:【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目视”“神遇”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原题再现】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传统的中西绘画区别很多,但最根本的区别是西画以“目视”,而中国画以“神遇”。“目视”即用眼睛去看,“神遇”是用心神去领会、思考。

比如,西方人认为玫瑰花很美,花红而大,叶绿而肥,这靠的是“目视”;中国文人认为梅花冬天开放,有冒风雪抗严寒的精神,具有君子的人格力量,这靠的是“神遇”。

生活如诗如画,既可以“目视”,也可以“神遇”。作为高三学生,请你结合自己对高中生活的感悟,给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与他们分享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

此次作文是一道有关学习与成长的作文,贴近学生实际,情境具体,特别是任务指向明确,对考场“文风端正”要求有极好的导向作用。

本试题有情意也有新意。情意表现在材料选取如诗如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材料部分介绍了“目视”“神遇”这两个概念,意在引导考生从如诗如画的生活中对这两个概念展开联想,对高中生活进行整体、理性的思考。本题预留出较大的写作空间和足够的思辨探析空间,不同层次的考生都能找到可写的角度,有利于对考生进行思维能力和真实写作能力的考查。新意表现在任务驱动指令明确,能很好驱动学生完成写作。

【教考衔接—必修下第一单元《庖丁解牛》】

第一境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不懂规律——目有全牛

第二境界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认识规律——目无全牛

第三境界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写作提示】

(一)审材料

传统的中西绘画区别很多,但最根本的区别是西画以“目视”,而中国画以“神遇”。“目视”即用眼睛去看,“神遇”是用心神去领会、思考。

比如,西方人认为玫瑰花很美,花红而大,叶绿而肥,这靠的是“目视”;中国文人认为梅花冬天开放,有冒风雪抗严寒的精神,具有君子的人格力量,这靠的是“神遇”。

材料中通过比较西方人和中国文人对玫瑰花和梅花的认知方式,进一步解释了“目视”和“神遇”的区别。西方人欣赏玫瑰花的美丽,注重其外在的形态和色彩,这种认知方式是基于“目视”的。而中国文人则更注重梅花的内在精神,认为其具有冒风雪抗严寒的精神和君子的人格力量,这种认知方式是基于“神遇”的。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中西绘画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绘画更注重对事物的直观表现,强调形态和色彩的真实性;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对事物内在精神和意义的探索,强调神韵和意境的表达。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绘画上,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1.核心概念解读

材料谈及的“目视”“神遇”这两个概念,可以理解为看待生活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角度、方式等。“目视”即用眼睛去看,可以指对生活的观察和参与,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也可以理解为从表层上去理解生活;而“神遇”是用心神去领会、思考,这就意味着要用心神去领会高中生活背后的价值。

2.关系思辨

“目视”与“神遇”不是截然对立的,“目视”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性体验、物质关照,“神遇”是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精神超越,二者是相互关联而统一的;“目视”是“神遇”的基础,“神遇”是对“目视”的超越,二者融通融合,对生活的认识才能深刻、全面。

(二)审导语:

“作为高三学生,请你结合自己对高中生活的感悟,给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与他们分享你的认识与思考”,规定了写作者的身份写作的体裁写作的内容

考生写作须贴近身份和对象,阐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须按照书信的基本格式作文,力求做到文体特征鲜明。书信主要用于交流,所以书信的语言一要口语化,二要通俗化,三要生动感人,讲究入情入理。落实到具体写作,可以为高一新生描绘高中的生活图景,阐述自己对高中生活的认识;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为高一新生提出高中生活的希望与建议;可以针对新生对高中生活可能存在的困惑,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答疑与解惑……凡此种种,都必须立足于“目视”和“神遇”以及二者的关系去写作,即“目视”中的高中生活是怎样的,如何“神遇”高中生活的真谛,两者关系又是如何,等等。必须注意的是,写作的视野并不局限于高中生活,但对高中生活的感悟一定要结合进去。

(三)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本次写作要求是常规化要求。学生要先选准角度,再确定立意行文。注意使用书信应用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

【参考立意】

1.感悟生活,用心去“神遇”。这个立意强调了用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个立意可以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活、如何更加关注生活的细节、如何用心去体验和感悟学习等方面展开论述。

2.观察细节,注重“目视”。这个立意强调了观察和注意细节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注意细节,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这个立意可以从如何观察和注意细节、如何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和机遇、如何通过观察和注意细节来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展开论述。

3.全面认识生活,将“目视”与“神遇”相结合。这个立意认为“目视”和“神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活。这个立意可以从如何将“目视”和“神遇”相结合、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何全面认识和理解生活等方面展开论述。

综上所述,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立意进行深入思考和写作,表达自己对高中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高一新生的祝福和建议。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相关的生活实例和事例,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有说服力。同时,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及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考场佳作】

1号文:

目视万物以累积,神遇本质以升华

亲爱的高一新生们:

你们好!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高中伊始,如诗如画,既可“目视”也可“神遇”。我认为,在高中生活中,我你们应目视万物以累积,神遇本质以升华。

“目视”是一切的基础,是人类面对世界时探索的第一步。“目视”即用眼睛去看,世界五彩纷呈。处处目视必也有心无力,目不暇接。故我们应记住,有选择性的“目视”是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不过,该如何做到有选择性的“目视”呢?那便要树立正确理想抱负,才能削除“枯枝败叶”,抱住“绿肥红瘦”了。正如达·芬奇执着于绘画理想,便海纳百川般“目视”艺术的大千世界,终成绘画鬼才,正如俄国陀思陀耶夫斯基纯粹于文学,于市井阶层中“目视”众生百态,终于“赌徒”出世,成就一代文豪。更有三国魏王肃抄书自省,“目视”天地。孔子周游列国,“目视”万里江山。“目视”之万物,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熬得住万丈孤寂,藏得住星辰大海。”高中的生活如此,学习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本手之磨砺积累,方有妙手回春。

“神遇”是一切的目的,是人类于探索世界后升华的所在。古人云:善学者尽其理。中国儒家亦讲究“致知在格物”。“神遇”是用心去领会,去思考本质,唯有如此,方能触摸世界的真相。揆诸畴昔,尼采于浊世间漫步思索,领悟了“上帝死了”之真谛,打开哲学世界新的篇章;普朗克面对经典物理的乌云,潜心思考,“量子概论”横空出世。更有如加缪般感悟世界,开启“荒诞哲学”的先河。探古之芳躅,合今之轨辙。“神遇”之本质,是一个升华的过程,万古长空。一朝付之于明月,只有“神遇”,才能出彩。

由“目视”到“神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以“目视”之量变为基,方能致质变之“神遇”。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外如是。又像实验室中数十年如一日的屠呦呦,没有她起早贪黑地“目视”数据,何来青蒿素之“神遇”。“目视”为基,铸就“神遇”,否则“神遇”终究也是“石中火,梦中身”。

但是值此新时代之际,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勃然发展,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更应警惕那由信息茧房而导致的所谓象牙塔。警惕越来越明显的“幸存者偏差”蒙蔽我们“目视”的双眼。对此,我们应像西西弗斯那样“目视”真相,“神遇”本质,掌握自身命运,拒绝随波逐流。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青春如我,云程发轫,自当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拦)。高一学弟学妹们,让我们“目视”万物以累积,以致“神遇”本质。升华自我,到达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

你们亲爱的:高三学长

2024年1月18日

【点评】

本文属论述类一类文。

文章开篇亮明身份,快速入题,告诉读者“目视”“神遇”给你带来的好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书信体特有的沟通感。

第二三段,分别从“目视”“神遇”论述,中心明确,同时紧扣情境,让特定对象“高一学生”有真收获、真感悟。

第四段论述核心概念的关系,给出自己的建议。第五段照应现实,指出“目视”“神遇”的时代价值。

这篇文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兼具逻辑与文采。格局高远,视野开阔,直指时代。不足之处在于部分语言“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们应该”等语句有一定的说教味,作为同龄人,可以更亲切。不过仍不失为一篇有思想深度、有表达高度的优秀考场作文。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评分:18+19+20=57

2号文:

以“目视”之炬,燃“神遇”之盏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见字如晤!

你可知传统中西绘画的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是西画以“目视”,而中国画以“神遇”。在生活的画卷上,也是此理,唯有将这二者结合,方可书写精彩画卷,笔下有惊鸿。以“目视”之炬,燃“神遇”之盏,照亮你我之未来。

所谓“目视”,即用眼睛去看,捕捉生活之美,鉴别各物之异,是感性的认识;所谓“神遇”,即从事物的表层深入其本质,是理性的认识。“目视”与“神遇”相辅相成,得以内化于心的坚定力量。

全面“目视”,以究其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将目光放于事物各方面,才能准确致其知,为探究其本质筑牢根基。苏轼探求“石钟山”的得名由来,便是从各个角度综合考虑的结果;当破解一道难题时,要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去分析,当了解一件事物时,要综合考虑其构成因素……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理性认识打下基础。

用心“神遇”,汲取动力。当理性认识形成时,便要用心去领会思考,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张孝祥途经洞庭湖,观其“玉鉴琼田三万顷”,发出“表里俱澄澈”的感慨,更加坚定了他“肝肺皆冰雪”的决心,将美好景物内化于心;王安石遇梅“凌寒独自开”,道出其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的高洁品质,给予他思考与力量。以我观之,在全面“目视”后只有用心思考领悟,才可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目视”是“神遇”的基础,“神遇”是“目视”的延伸。这不仅是永恒的哲理,更是我们学习之途的大智慧。在冥思苦想、一筹莫展时,不妨将目光深邃至各方面,以求新的突破;在学习中,不妨将所遇美好内化为前行的动力,在突破中借鉴经验,以求更好前行。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学习如此,生活亦然。在高中生活中,不免会遇到众多挫折,但只要用心感受,全面剖析,再大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何乐而不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生活的画卷待你我为之上色。你的选择是什么呢?以我之见,我们应当书写下本质的色彩,也应书写下用心感悟的体验之色。以“目视”之炬,燃“神遇”之盏,照亮美好未来!你我共勉。

祝身体健康,学业进步!

高三的学姐

2024年1月18日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文脉清晰。开篇从材料分析入手巧妙过渡至作文话题,并点明观点。接下来能依据情境对“目视”与“神遇” 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并搭建起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后文的阐述相契合。主体部分能紧扣材料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结合高中生活感悟来写,内容略显单薄。最后关联高一新生提出期望。整体结构严整。该同学理性思维比较突出,有较强的关联思维意识,但语言表达比较平实,感染力不够强,整体论述也还不够深刻。

评分:18+18+18=54

【补充阅读】

从绘画的因素来看。西方画因以“目视”,所以,要色彩美,色彩要丰富,本色(固有色)、光色、环境色等等,皆要符合科学,而且必须在丰富中见统一。中国画因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反对色彩太多,如前所述,道家认为“五色乱目”(庄子语),“五色令人目盲”(老子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子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语)。玄是黑,是母,所以中国画以水墨为主。墨色黑,又是母色。墨分五色,只有玄、母才可分为五色。中国画用墨,要在统一中见丰富,虽然是一笔墨色,但变化多端,内涵丰富,这变化,目所能视的是干、湿、浓、淡的变化,但内在的变化只有学养很深的人才能感受到;外行和学养不深的人是无法感受到的。而西洋画的色彩,凡人皆可目视而见。

所以,西方画讲究形式美、色彩美,视觉冲击力,形式、色彩、视觉都是“目视”之而得。

中国文人认为石头最美,梅、兰、竹、菊最美,人称“四君子”。宋朝的文人米芾见到石头就下拜,石头怎么美呢?因为石头独立自由,不倚不靠,冷热不改其容。这就是寓意做人,不要依靠什么官员,不要拉什么关系。你身居高位,炙手可热;你门庭冷落,我都无动于衷,所谓宠辱不惊。《周易》反复说“介于石”,即耿介正直如石之状。石头的这种高尚品德正是人所需要的高尚品德。所以中国人爱石头,古人常说“士无石则不雅”。中国文人画家差不多都爱画石头。梅花虽小,又无绿叶扶持,远不如玫瑰美,但梅花冬天开放,有冒风雪抗严寒的精神。兰,朴实无华,但香气溢远,即使无人观赏,身处深山偏僻之境,也散发自身的香气;竹,钢骨虚心(中国人的虚心和谦虚同意)“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竹有节,这个节和人要有气节的“节”同义。一般的花在春天开放,秋天就衰败了,但菊花偏在秋天开放,众花皆不开了,它开放了。这就不同流俗,具有反潮流的精神。所以。这四种植物被人称为“四君子”。

石头、梅、兰、竹、菊,不是靠目视之美,而是靠人的心神领会,靠哲学分析,具有君子人格力量,才感受到它们美。

所以美与不美,西方人以“目视”,中国人以“神遇”。中国人称“目视”的“目”是“陋目”。因为目只能看到物像的表现,至于物像的内涵,物像所联系的哲学含义及人格修养,目石无能为力的,只有靠心神去“遇”。即神遇。

中国画讲究“切实之美”,反对表面上的“好看”。《茶疏》说“不务妩媚,而朴雅坚致”,即不求形式上的好看,而要朴实高雅坚致。清朝沈宗骞在他的《芥舟学画编》中说:

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

“华美之观”即形式美,是不必过求的,“切实之体”是内在美。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礼记-乐记》内里充实,表现于外的“英华”才是真正的美。又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很多诗书的人,表现出来的气度美才是真正的美。而且外表装饰得十分华丽的人,反而会影响他因内在气质而表现出来的美。实际上,真正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外表也不会过分装饰的,画亦然。

(陈传席《中西绘画的本质区别》)

分析 要求 作文 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