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逼孩子, 将来他会埋冤我吗?”这部9.6分俄罗斯动画给出答案

应试教育 2024-03-30 14:00:05 78

原标题:“不逼孩子, 将来他会埋冤我吗?”这部9.6分俄罗斯动画给出答案

在这个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的时代,身边当父母的都在纠结:到底要不要逼孩子一把呢?如果不逼他一把,将来会不会留有遗憾?如果逼他一把,又会不会恨我们逼得太紧?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去年夏天,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姚明作为毕业生代表,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姚明的话让我想起有一位朋友曾经的感慨:“如果当年爸妈逼我学习,逼得更紧一点就好了。”

身边很多父母都在纠结:到底要不要逼孩子一把呢?如果不逼他一把,将来会不会留有遗憾?如果逼他一把,又会不会恨我们逼得太紧?

北师大心理系副教授王小华认为,人的动机有两种:自己决定大方向的自主动机,接受别人安排的受控动机。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是主动去卷,还是被逼着卷?

老话“不逼不成才”是对的,但怎么逼、如何逼才能成才,里面大有学问。

最近看了俄罗斯动画《金属家庭》,给了我不少启发——引导孩子主动投入到自己选择的赛道上,但又不只是“培养兴趣爱好”这么简单。

把自我动机进行细分,你会发现里面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一、

《金属家庭》是一部俄罗斯动画。故事很温暖,讲述一家四口日常:爸爸格雷姆,妈妈维多利亚、大儿子迪依和小儿子海文。

爸爸格莱姆,学生时代是个非常苦闷的“学霸”。他出生名流,热爱音乐,但爸爸“望子成龙”的虎爸式教育,让学音乐成了格雷姆的噩梦。

他练习时犯了一点小错,爸爸会用戒尺,把他的手臂打得伤痕累累、鲜血直流。

为了缓解压力,格雷姆用捡来的垃圾偷偷制作城市模型,这是他的精神寄托。

考取著名音乐学院时,他认识了一位朋友,朋友对摇滚乐的热爱深深吸引了格雷姆,让他有了第二个精神寄托——摇滚乐。

在朋友的支持下,他逐渐摆脱了古典音乐的束缚,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赛道:组乐队玩摇滚。

然而,父亲不允许格雷姆追求摇滚乐,认为那是“下等人的垃圾”。发现儿子偷偷玩摇滚后,他把格雷姆心爱的城市模型丢进了垃圾桶。

父亲逼着格雷姆做出选择:是选择上流社会,还是选择垃圾?

对格雷姆而言,这等于是问他:是选择被动地卷,还是主动拥抱热爱?

他选择了后者,与父亲彻底决裂,直到父亲去世,两人都没有再见过面。

离开原生家庭后,格雷姆全情投入到摇滚乐上,逐渐有了名气,还被知名乐队邀请同台演出;

同时,他与心爱的女孩组建家庭,每天做饭、带娃、陪伴家人。

离开父亲逼他选的赛道后,他在自己的赛道上尽情释放生命力,完全活出了自己,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父亲去世前,不知是出于愧疚,还是想羞辱儿子,把曾经丢进垃圾桶的城市模型作为遗产还给格雷姆。

格雷姆把模型丢进垃圾桶,在脑海中彻底否定父亲给他安排的人生:“我不是你,我选择了家庭”。

二、

孩子出生后,格雷姆努力做一名宽容开明的慈父,支持孩子寻找自己的热爱。

小儿子海文因为打扮特立独行,被老师剃秃头,回家告诉格雷姆后,格雷姆带上粉色亮片“炸弹”去学校,给欺负海文的老师一点颜色看看;

而大儿子迪依因为偷偷携带老鼠上学,被老师发现并请家长后,格雷姆了解到儿子确实做错了,也会非常诚恳地向老师认错。

回到家后,格雷姆告诉迪依:“你已经长大了,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只是你要知道,咱们家不允许养任何动物。”

格雷姆会尊重孩子的主动选择,默默为他们护航;同时树立底线和规则,让孩子考虑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儿子都找到了自己的“赛道”——迪依没有音乐细胞,但头脑卓越,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海文头脑比较笨,但有音乐天赋,玩得一手好吉他。

同时,他们非常有主动性,当自我发展遇到阻碍时,知道该怎么适应、调整。

迪依曾经想要学会弹吉他,他让格雷姆教他,格雷姆说:“你要知道,你是没有音乐天赋的。”

迪依说:“我知道,我只是想要学会弹一两首歌而已,没想到会这么难。”

格雷姆担心自己的话伤到迪依,道歉说:“很抱歉,别生我的气。”

迪依说:“我没有在生你的气,我是在生我自己的气。”

迪依知道追求音乐对自己来说并不合适,他对自己是这样一个人感到懊恼,但也很快接受了事实。

“为什么要在不适合自己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精力呢?我就做我擅长的事情就好了。”

海文知道自己不擅长读书,但并不讨厌读书,会积极参加学校考试、主动去同学家做作业。

一个具备主动性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很投入。

从格雷姆到两个儿子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尊重孩子自己选择的赛道,可以让孩子的人生方向从“被动地卷”发展成“主动地卷”。

而格雷姆之所以能有这种转变,除了宽容开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自主动机。

三、

这是个内卷的时代,卷成绩,卷才艺,卷身高,卷资产……

内卷的根源在哪里?北师大心理学部副教授王小华认为是:成功标准单一。

比如考第一名,进好大学,年入百万……所有人都在同一个赛道上过度竞争,导致所有人被迫付出超常努力。

但努力并不能带来额外收获,如同那句话“拼命奔跑,只是为了留在原地”。

被动地卷会累,躺了又愧疚,只能躺一下、被动地卷一下,周而复始机械重复。于是有了“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

王小华认为,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是“关注自我动机”,自主动机对人的整个发展是有好处的,能提高效率和产出。

就像迪依只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空闲时间,他也会听音乐、玩手机、追女孩,可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而受控动机从长期来讲,一定会对人产生很大的消耗、枯竭。

比如,格雷姆被父亲逼着学古典音乐,本来很喜欢音乐,后来恨透了音乐,离开父亲后再也没有碰过古典乐。

现实中,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根源也是没有自主动机。

一个有自主动机的孩子,能在自己选择的赛道上“主动地卷”,一边卷一边发展自己、始终有用不完的劲儿。

而一个孩子能“主动地卷”,首先是想清楚了:我为什么要卷?

就像王小华说的——

升职加薪只是结果,整个过程我们更要想清楚: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价值是什么?我想要为团队、社会和外界做些什么?

如果不知道答案,可以引导孩子询问主动性比较强的年长者,问一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听一听他们的人生经历,吸取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答案。

要是身边没有合适的人,也可以吸收一些系统课程和专业书籍。这一点最好由父母来做,因为父母只有站在更高的思维层面上回应孩子,才能把孩子拉到更高的思维层面,不然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只能一直在较低层面徘徊。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这本书写道:父母不要冒然干涉、控制孩子,而是等孩子有所需求时,关注自己给出了怎样的反馈。

比如,允许孩子大量试错,尝试任何感兴趣的事物,当孩子开始思考到底哪个是自己最该发展的方向时,再告诉孩子:“你可以看看自己做哪个最投入,最愿意下苦功去学习,你的性格做哪个比较顺利,能得到比较多的支持,这些都考虑清楚,再判断自己适合什么。”引导孩子进行多元思考,帮孩子塑造了成长习惯,也培养了主动性。如果父母观察发现,孩子做什么都不感兴趣,一定不是孩子真的没有兴趣,而是因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感觉不到快乐。《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有一个观点:孩子一做事就烦、感觉不到快乐,常常是因为目标没有设定好、没有沟通好或者没有跟进。所以父母跟孩子沟通发展方向时,要注意三个要点:

第一,让孩子感觉目标是“我选的”。而不是硬塞一个目标给孩子,然后告诉他“这是你自己选的”;

第二,鼓励孩子跟父母沟通完成目标的方式。哪怕要反驳、否定父母,也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主见;

第三,协助孩子,把目标的难易度调整到努把力就能完成。而不是很费力才能完成,这样孩子才有胜任感、满足感。

父母不断自我成长、克服焦虑情绪,把自己的思维层面往上提,孩子才能跟着成长起来,进而想清楚“我为什么要卷”。

内心有答案的孩子,无论是躺还是卷,最起码不会感到苦闷,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自己选的。

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选择,但自己当下选择的事,一定是出于真的热爱才会去做,这样的孩子不太容易被干扰和诱惑。

而拥有这种心态的孩子,能够全面发展自己,主动性让他变得独特,同时依然可以投入做好其他该做的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的一切,都不是通过“卷”获得的,而是通过主动拥抱热爱获得的,这样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

.......................................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威廉·戴蒙说过:只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才能释放巨大的能量、创造力和深度的满足感。

如何给予孩子个体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建起立自己独立的思维判断体系,具备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妥善处理好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获得幸福感,找到价值感,是比无数个“第一名”还重要的事情。

大儿子 垃圾 格雷姆 父亲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