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传统文化进课堂,海淀这些学校出新招

应试教育 2024-03-30 04:00:15 63

原标题:关注!传统文化进课堂,海淀这些学校出新招

202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纳入高考,重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技要求,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

3月13日,北京教育学院第四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讲坛——海淀区学院路学区子讲坛正式举办。子讲坛为期两天,分为中学讲坛和小学讲坛,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包括传统文化展演、现场课展示、传统文化沙龙、专家微讲座等环节,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促进首都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工作。

本次讲坛由北京教育学院主办,海淀区学院路学区管理中心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协办。来自海淀区的多位中小学校长围绕“弘扬传统文化,聚焦核心素养——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探索”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01

以文润德、以文启智、以文健体、

以文塑美、以文育劳

当天讲坛上,海淀区学院路学区主任、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杨宝华介绍,十三五期间,学院路学区各校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两委的领导下取得长足的发展,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学段的满意度名列前茅。随着海淀区集团化和学区制改革前进的步伐,教育两委进一步优化学院路学区基础教育的结构和布局,为十四五海淀教育实现“东西两翼齐飞”做好了顶层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学院路学区将按照教育两委的要求抓住各种契机、搭建各种平台,和学区内各校共同推进学院路学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区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杨蕾以《传统文化润童心,培根铸魂育新人》为主题,讲述了在中小学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杨主任表示,中小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学院路学区各校积极贯彻新时代党对全面推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以传统文化为纽带,依托环境润心——构筑传统文化育人生态场域;课程铸魂——涵育传统文化育人精神力量;活动赋能——拓展传统文化育人多维路径 ;课堂蓄力——蕴养传统文化育人内生动力;顺势而为焕发传统文化育人时代价值;不断拓宽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打造出一条以文润德、以文启智、以文健体、以文塑美、以文育劳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有效促进了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02

立足学科课堂

各有侧重,各放异彩

各有侧重,各放异彩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世东以《打好文化底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讲述了科大附中的“鼎新”课程体系特色。科大附中以“人文与社会”特色课程群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发挥文化涵养育人功能。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维度,打造各学科相互关联、渗透整合的,经典与文化、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文化、地理与文化以及中外交流与文化的“立体体验”课程体系。

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校长敖雪丹介绍,一零一中矿大分校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内容的“适切性”和“阶段性”,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如运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开发“点石成画”“古生物拓片”“精石古书”等课程,以学校地质勘测队采集到的标本制作矿物颜料,进行扇面写意山水绘画,制作书画拓片。

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校长万锡茂表示,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将劳动教育与中医药文化融合,开发了中医药文化课程,设计中草药小花园,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习性和种植情况,学生们还亲手制作了中医药茶剂、药香、精油等文创产品,在各种尝试中,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理解者和传播者。2022年,一零一中石油分校成为首批海淀区百草园种植示范校。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杨宝华围绕着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推进与实施成效,展开以《求真致远,传承创新——地大附中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策略探析》为主题的报告,介绍学校通过跨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课程,通过组织书法、国画、美术鉴赏、戏曲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创新教学情境,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沉浸式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夏明霞介绍,学校以六个一,即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汉字、一手好文章、一项好技能、一个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为育人目标,以基础素养课、个性拓展课、综合活动课进行纵向构建,将传统文化贯通到所有课程中。学校大力推进阅读工程,开展“旧书新知,学思践悟”的经典阅读活动,在经过大量阅读后,100多名学生们每个人都写了一本书,有的是文集,有的是小说。

03

让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于课堂、

厚植于孩子的内心

各有侧重,各放异彩

学院路学区子讲坛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传统文化沙龙活动。沙龙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方麟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徐勇,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马万成,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高慧贤,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刘建玲,北京市石油附小集团月华分校校长李青青围绕 “学校在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创举”、“理想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各校致力于传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师生文化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为唤醒学生对深邃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各校依托现有资源,开展古诗文诵读系列活动和传统节日主题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精神,提升阅读品味,丰厚学生文化积淀,启智润心。

各校始终努力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让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于课堂、厚植于孩子的内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浸润和影响学生的心灵。

未来,各校将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数字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让传统文化教育与人工智能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此外,来自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石油附属小学的学生还带来了民乐演奏、诗词吟唱、歌舞吟唱等传统文化展演,让现场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堂教学展示环节,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曾博老师现场带领高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不容小觑的“芥荳之微”》,曾博老师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刘姥姥,带领学生们探究小人物的精神境界,理解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体会其“不微”的人格力量和人生智慧,更深层次体味作品的文学价值。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樊微微老师现场执教了六年级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课,引导学生从“孔子不能决也”切入到两小儿的辩斗语言,透过语言梳理他们思维交锋的推论过程。同学们在几个轮次的辩斗角色体验中,不仅练习了文言文的朗读、背诵,还明晰了辩论“有理、有力、有节”的标准。

04

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

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各有侧重,各放异彩

在专家点评环节,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表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精神支柱与品格血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徐勇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称“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国学经典教育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历久相传,塑造了我们民族和性格气质的文本。中小学阶段,尤其在小学阶段应该以蒙书、唐诗、宋词的诵读为主”。

徐勇教授也对本次讲坛活动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希望‘子曰’讲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徐教授表示。

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则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课程建设当中取得的成果作了相应的总结,她说道,“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传递,在各学科和文学作品、历史教育中间,在我们的思政教育中间,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需要载体,需做到学科融合、水乳交流、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海淀区学院路学区公众号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

点分享

戳在看

求点赞

中国教育学会 活动 文化 海淀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