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玉:从碎片化学习到整体化学习——学习活动是完整的心智活动

应试教育 2024-03-25 20:00:06 64

原标题:张卓玉:从碎片化学习到整体化学习——学习活动是完整的心智活动

学习有碎片化与整体化之分。

碎片化学习从尽可能小的知识点和技能入手,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准确记忆和对技能的熟练应用。

整体化学习追求完整的心智与完整的学习对象共同参与,追求价值确立、能力培养和知识习得的水乳交融。

前者把学生看成学习的工具,学习意味着用脑,用手。后者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学习意味着从心出发。这是本文的基本主张。

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我想,所有的读者都有学习广播体操的经历。只要还记得当年体育老师教我们学广播体操的过程,就不难理解何为训练。应试性学习的结果之一是将学习蜕变为训练,或者说,是将学习等同于训练。而训练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碎片化:将某种完整的技能或动作进行尽可能小的分解。然后从分解动作开始训练。

今天,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碎片化教学,或称碎片化学习。

学生的学习开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或作业设计时,首先关注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准确记忆,对每一种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熟练应用。

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题型多有变化,但最终还是要考查学生对字词形声的记忆,对公式、定理的记忆,对概念、术语的记忆,对年代、人物的记忆,对解题过程的记忆,对实验步骤的记忆,等等。

概而言之,教与学都集中在两件事上:知识点、技能点的理解和记忆。

与碎片化学习相对应的是整体化学习。

用芬兰同行的话讲,整体化学习就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

首先,学习活动开始于一个完整的对象。学生面对着完整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比如,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一件需要做的事情,一个需要实施的项目;比如,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一部艺术作品或一个艺术家,一个数学或科学问题,一种社会现象。

其次,学习活动是完整的心智活动。学习激活、调动了兴趣、好奇、探究、记忆、理解、欣赏、评价等心智的各种元素。学习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形成目标,制定方案,分步实施,评估反思等;包括观察,体验,调查,阅读,测量,实验,制作等。

最后,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是相对完整的,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探究欲的满足、对知识意义的领悟。以小学语文学习为例:学生不是从先认字、再组词、再造句、再写文章的顺序进行学习。相反,学生的学习开始于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于是要认字,要组词,要造句。

整体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起点的变化: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要做一件事。这与碎片化学习完全不同。

读到此,读者可能要质疑了:没有树木,何谈森林?这是基本的逻辑常识。语文从识字学起,数学从识数学起,这是基本的教育常识。教师教导学生从点点滴滴的知识学起,难道有错吗?中国教育以基础扎实而著称,难道要否定吗?

几乎每次走进学校,每次观察学生的学习或教师的教学,学习的碎片化现象总会引发我的思考、质疑、惋惜、担忧。

我坚信碎片化学习不是先进的学习方式。

碎片化学习还是整体化学习,表述得更准确一些,是以整体化为主的学习,还是以碎片化为主的学习,表面上看,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支撑方法的,是理念,是文化,是价值。

我判断,从以碎片化为主的学习走向以整体化为主的学习,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文章摘自《构建教育新模式》,张卓玉 /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

来源:守望新教育

活动 技能 教学 整体化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