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不合格,“青椒”转后勤?
“非升即走”是高校“青椒”胸口永远的痛。
近日,山西某地方高校制定的“非升即走”措施似乎让广大“青椒”痛彻心扉,引发热议。
该校2021年6月出台的“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规定:
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至少服务8年,同时,若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工作满5年后未能晋升副教授(已符合晋升标准者除外),须服从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岗位。
来源:山西某高校2021年6月制定的“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
虽说职业无贵贱,但晋升未果的“青椒”从讲师直接转入后勤,内心难免失落彷徨,甚至水土不服感到自己“被打入冷宫”。
有网友不禁感叹,本以为“非升即走”是竞争激烈的985高校优中选优的雷霆手段,没想到一向温文和蔼的地方高校也开始了。
3月11日,有媒体就此事求证学校,相关人员明确答复:该办法已于2023年6月作废,学校现行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规定中,已经没有5年未晋升副教授转岗后勤、保卫的规定。
该校于3月6日召开人才工作领导会议,校领导、人才工作部、人事部负责人等参会讨论2024年人才引进计划。学校上下明确将围绕学科建设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建强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并支持青年人才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交流学习,助力人才成长。
经过媒体求证和校方澄清,“非升转后勤、保卫”的措施不过是一现的昙花,已被该校弃如敝屣。这或许能舒缓众多“青椒”紧张的情绪,毕竟有疑似高校年轻教师网友担忧,“希望如此严厉的‘非升即走’别被自己学校纳入怀中。”
不过,“非升即走”制度已然成为不少高校的教师管理模式,众多高校教师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性淘汰考验。
评上副教授≠一劳永逸
或许,这一地方高校的旧规还预示着,“青椒”只要使出浑身解数,拿下副高职称,评上副教授就算脱离苦海,成功上岸。
哪知道,在有些高校,就是职称升级成功又将面对新的“非升即走”。
今年1月初,北方某985大学发布文件规定:新聘任的常规副高岗位教师,如果6年内未获聘正高及以上岗位,应申请转为专职科研岗、实验工程岗或不再续聘。
这一规定,换句话说就是副教授的“非升即走”。
事实上,不少高校已在改革人事制度,打破了副教授,甚至教授终身制。
早在2014年,浙江某省属重点大学启动了“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职称改革。同年,该校6名教授降聘为副教授、28名副教授降聘为讲师,另有80余人的岗位等级都有降低。
湖南省教育厅于2022年发布《湖南省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年度和聘期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取消继续聘用资格”。
此外,北京、湖北、江西、河南等省市对高校教师考核提出了“健全”“严格”等要求。简言之,无论是讲师、副教授还是正教授,各地政策均强调高校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打破聘期终身制,激发教师活力。
实际情况来看,江西某大学在2020年的第四轮岗位聘任中,有227名专业技术岗人员在岗位竞聘中予以低聘;山东某高职2020年的第五聘期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中,1名教授、4名副教授因为业绩处于同级竞聘岗位末尾被降级低聘……
“非升即走”虽好 合理评价更妙
显然,无论是出于管理考虑,还是跟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高校推行“非升即走”,即“预聘—长聘制度”“聘期考核”等政策都合情合理,且旨在激发教师活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不过,在高校实际操作中,“非升即走”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导致教师过分追求短期结果,重视了科研忽视了教学,同时巨大的压力使得教师更容易罹患各类身心疾病,影响其生活工作质量。
在《国内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实施情况与优化路径》一文中,作者仝泽民、杨柳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主要困境在于:
✦ 职称晋升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存在问题。例如评价标准容易“一刀切”,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审变成了数项目、看论文,不同专业的评审专家在评价时还存在认识偏差,有限的晋升指标经常成为不同专业之间的平衡分配。
✦ 科研与教学评价导向存在问题。例如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高校比较看重青年学者的科研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数量,但科研能力强并不能与教学实践能力画等号,而教学育人应当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同时,过分强调科研难以避免导致教师减少教学投入,仅凭良心和职业操守,或许难以确保教学成效。
✦ “非升即走”制度体系与配套保障措施有待完善。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人事制度改革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是有合理性的,但改革不能操之过急,高校需要明确制度适用范围。例如,学校办学历史、层次、定位、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不同的高校应当从自身情况出发衡量“非升即走”制度是否适用。
一些高校也明确表示不搞“非升即走”,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是为数不多未实施“非升即走”的“双一流”高校。时任校长柯炳生教授曾撰文分析了该制度的利弊与国内推行的顾虑,提到学校暂不实行非升即走的考虑,如“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转”多数情况是前任校领导制定政策,后任校领导落实政策,如果制定政策的人不管落实,政策的科学性就难以保证,就容易出现历史遗留问题等;2022年2月10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发布《2022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明确表示:高层次人才绩效津贴享副教授待遇,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新引进博士,三年内岗位绩效津贴按专业技术七级岗执行。无非升即走要求;2021年4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2022年)》,特别标注学校不采用“非升即走”或类似招录模式,不实行竞争性淘汰。
显然,要最大化发挥“非升即走”的积极作用,其中一点在于,高校需要优化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标准。
《湖南省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也强调“完善职称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立足长远发展,兼顾当前发展需要,在合理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既不盲目拔高,也不刻意降低。对教师开展分类评价,教学为主型,重点评价其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实绩等;教学科研型,重点评价其科教融合育人成效、成果创新质量和贡献、学科建设效果等。
民盟中央曾提出建议,改革长期聘任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在评价和管理上给予教师自主空间。增加教学任务在绩效管理中的比重,拓宽学术研究的概念范围,制定科学的工作转换模型,将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成效以一定权重转换成学术研究量。
不论是对于教师个人发展,还是高校发展,“非升即走”均有积极作用。虽然国内部分高校推行这一制度过程中,仍面临着种种困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随着各校制度不断优化和改革以及职称评聘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一定能探索出适合中国高校的聘任制度,使更多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博士五年未晋升转后勤”,一高校引争议!最新回应.齐鲁晚报网,2024-03-11.
[2]副教授也要“非升即走”!985大学发布新规.麦可思研究,2024-01-09.
[3]国内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实施情况与优化路径.高等教育评论,2021-05-27.
教学 高层次 人才 制度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