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唐山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一次模拟演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一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
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
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全韧性城市以公共安全体系为理论基础,具备承受、适应、恢复的能力,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天灾”和“人祸”。
B.“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强化城市韧性,使公共安全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具有更强的治理能力。
C.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城市受到威胁和影响,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策略。
D.提高城市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城市政府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制定各类高效的治理方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样论述韧性城市建设,材料一指向公共安全事件,材料二则聚焦极端天气,前者涉及范围更广。
B.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项内容前后承接,应按顺序进行,不可颠倒。
C.建设韧性城市,城市政府要考虑自己城市和所受灾害的独特性,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方案。
D.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能解决根源问题,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
3.下列选项,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做法的一项是(3分)
A.上海电信通过“千兆光网+5G专网、超大流量套餐”等品质网络与优质服务入驻校园,赋能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学生们带来各种新奇丰富的体验。
B.伦敦于2021年发布伦敦风险登记册,通过背景分析、灾害识别和定位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方法、监测和回顾等步骤对伦敦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
C.北京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智慧化防洪指挥调度体系。
D.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对全市5个行政区的老建筑进行加固系统、抬高房屋、置换空间、异地搬迁等多方式改造,同时提高新建建筑的防洪标准和防风韧性。
4.下列对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物或系统带来灾害性破坏。
B.应急管理有多种人为干预手段,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减轻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C.城市承灾系统是在“承灾载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
D.“抵御一吸收一适应一恢复一学习”是安全韧性城市响应公共安全事件的全过程,贯穿事件始终。
5.数字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7分)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①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②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③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
“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C.小说擅长采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其高大、正直的形象鲜明可感。
D.小说先后插叙了古籍受损的过程和“师弟”变盲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杂糅的外乡口音”暗示师兄多年来漂泊他乡,辗转多地,为保护古籍而历尽艰辛。
B.句子②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修辞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C.句子③中“缓放”“挡回”两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具有特殊含义,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强取豪夺、明借实抢的卑劣行径。
8.小说以“完璧”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假定你是评委,请以“古典美”为关键词阐述其获奖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①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
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
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
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
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
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4分)
(2)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4分)
14.韩非子认为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龙吟(赵祖文画西湖图,名曰总相宜①)
杨无咎②
西湖天下应如是。谁唤作、真西子。云凝山秀,日增波媚,宜晴宜雨。况是深秋,更当遥夜,月华如水。记词人解道,丹青妙手,应难写、真奇语。
往事输他范蠡。泛扁舟、仍携佳丽。毫端幻出,淡妆浓抹,可人风味。和靖②幽居,老坡遗迹,也应堪记。更凭君画我,追随二老,游千家寺。
【注】①总相宜:出自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②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北宋画家,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③和靖:指北宋诗人林逋,晚年隐居杭州西湖,谥号“和靖先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西湖美景就是画中这样:云雾凝结凸显山的秀色,日光更添水波的妩媚。
B.深秋时节,月光如水,即使“丹青妙手”也很难画出此时此刻的西湖美景。
C.怀想往事,谁也比不上范蠡,他驾着一叶扁舟,与西施泛舟湖上,十分悠闲。
D.画面中,词人追随着林和靖与苏东坡二人,一同游览西湖岸边的众多寺院。
16.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作以“总相宜”为名,意蕴丰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种树经验时说,“ ”,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2)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流露出寻仙慕道、退世避隐之意。
(3)为迎接2024甲辰龙年的到来,复兴中学开展“龙年话龙”的主题活动,要求说出包含“龙”字的诗文名句,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①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A,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②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③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④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B的优点。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C的。他们一个崇陶,一个尊杜,但却都归于平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太阳已经这么高了,怎么还没起床?
B.你做得太过分了,还不赶快给人家道歉!
C.除了银河系外,宇宙中还存在许多星系。
D.这些老同志干劲还这样大,我们年青人更应加油干呀!
20.“极盛之后,难以为继”这一句古代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据统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约3.1毫希沃特剂量的电离辐射照射。这部分电离辐射,被称为“天然照射”。对于天然照射,我们无需过于担心。我们人类生在地球,长在地球,A。
除了天然照射,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偶尔接触到一些B。如接受放射性检查、治疗时或通过安检门时,也会受到额外的电离辐射。①这是否会对人体形成不良影响呢?②一般来说,③只要是较为成熟的技术,④其安全性都经过了人们的实践检验与反复论证。⑤拿拍摄胸片的X光机来说,⑥既然操作正确,⑦其拍摄一次所产生的剂量仅为0.02毫希沃特。⑧由于宇宙射线的存在,⑨一次10小时的飞机旅行也会产生约0.03毫希沃特的辐射。⑩这些都远远低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剂量。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针对电离辐射的自我保护。生活中,我们C。比如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不要将手伸入安检仪的幕帘内拿取物品,因为安检机其实是一台小型X光机,掀帘取物的行为极有可能使人受到不必要的辐射照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2.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提到,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实个人、团体、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很多事物都需要应对各种内外冲击和压力的“安全韧性”。
请以“安全韧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唐山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一次模拟演练
语文答案
1.C(“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曲解文意,由原文“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可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并不是极端天气带来的。)
2.D(“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依据不足。)
3.A(A项属于企业助力建设大学智慧校园,不属于韧性城市建设行为。)
4.C(“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的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错误,不能体现“恢复”的特征。)
5.(6分)
①利用数字技术,可以科学分析、总结、掌握极端气候演变规律,做出准确风险评估。
②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强化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
③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④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受众,为他们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得满分)
6.B(“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错误,本篇小说心理描写没有推进情节的作用。)
7.C(“‘缓放’‘挡回’两处动作描写”错误,原文“被他以眼神挡回”,可见“挡回”是神态描写。)
8.(5分)
①“完璧”指被日本人觊觎的大批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
②“完璧”也象征师兄弟争吵时不慎损毁的绝世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
③“完璧”还象征师兄弟二人即将化解误会,关系和好如初。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9.(6分)
①故事内容展现古典美: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其中对古籍珍本品相和对古籍修复技艺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②人物品质体现古典美:危难之际,师兄舍身护书,师弟舍己救人,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神具有古典君子风范。
③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全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典雅,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
10.DEG
11.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是乘。)
12.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曲解文意,申子的话并不是针对秦昭王的;“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以偏概全,原文只说“其曰‘甚然’则谀也”。)
13.(8分)
(1)如今秦兵虽然强大,但不会超过知氏;韩、魏虽然弱小,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
(①过:超过;②尚:还是;③贤:胜过;句意1分)
(2)既然这样,那么受侵害和不受侵害,在于是否依靠自己罢了,有什么可问的呢?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自恃:宾语前置句,依靠自己;③奚:什么;句意1分)
14.(3分)
①秦昭王问侍臣与知伯图谋魏桓子、韩康子封地情况并不一样,中期说“勿易”不切合实际,是空话。
②中期的职任是掌管琴瑟,他回答的是他不了解的事,这是荒谬的。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对侍臣说:“现在韩、魏和他们初起时比,哪个阶段强?”侍臣回答说:“不如初起时强。”秦昭王说:“现在如耳、魏齐和从前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贤能?”侍臣回答说:“如耳、魏齐不如孟尝君和芒卯。”秦昭王说:“凭借孟尝君和芒卯的贤能,率领强大的韩、魏来进攻秦国,还未能把寡人怎么样。如今靠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疲弱的韩、魏来攻打秦国,他们不可能把寡人怎么样也是很明显了。”左右侍臣都说:“太对了。”中期却倚着琴回答说:“大王对天下形势估计错了。当初晋国六卿掌权的时候,知氏最强,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率领韩、魏的军队在晋阳围攻赵襄子,挖开晋水淹灌晋阳城。知伯巡察水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在车右陪侍。知伯说:‘我起初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如今才知道了。汾水也可以淹灌安邑,绛水也可以淹灌平阳。’于是魏桓子用臂肘碰一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一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结果知氏领土被瓜分,知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嘲笑。如今秦兵虽然强大,但不会超过知氏;韩、魏虽然弱小,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现在正是他们用肘和脚暗中互相联合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了!”
材料二:
大凡明君治理国家,依靠他的权势。权势不可侵害,那么即使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何况是孟尝君、芒卯以及韩、魏,能把我怎么样呢?君主的权势可以侵害的话,那么像如耳、魏齐这样的无能之辈以及弱国韩、魏也能加以侵害。既然这样,那么受侵害和不受侵害,在于是否依靠自己罢了,有什么可问的呢?申不害说:“丢掉法术而要别人忠实,就糊涂了。”恐怕说的就是昭王吧。知伯没有法度,带领韩康子、魏宣子而企图用水灌城灭掉他们的国家,这就是知伯国亡身死、头盖骨被做成饮杯的缘故。现在昭王问起目前的韩、魏与当初的韩、魏哪个强大,难道是害怕有引水灌城而自取灭亡的祸患吗?虽然有侍臣在身边,可他们并不是韩康子、魏宣子,哪有碰肘踩脚的勾当呢?而中期却说不要轻视,这是空话一句。况且中期掌管的是琴瑟。弦不调和,曲不清楚,属于中期的责任。中期去做他不懂的事,岂不是荒谬吗?左右近侍回答说“比初期衰弱”和“不如过去”还可以,说“确实如此”就是奉承了。申不害说:“办事不要越权,分外的事即便知道也不要讲。”如今中期不知道却还要议论。所以说,昭王的提问有过失,近侍和中期的回答都有错。
15.D(“更凭君画我,追随二老,游千家寺”是作者想象,非画中实景。)
16.(6分)
①从景与天气的角度看,无论晴天还是雨天,皆与西湖美景相宜。
②从景与人的角度看,西湖美景与相关的历史名人互相映衬,两相得宜。
③从诗与画的角度看,画面内容与苏诗的意境完美交融,相得益彰。
17.(6分)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不抑耗其实而已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3)示例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示例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示例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示例4: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示例5: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示例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示例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示例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8.(3分)
A另辟蹊径(独辟蹊径)B平易近人C殊途同归
19.C(A项,“还”表示出乎意料,也含有催促意。B项,“还”和“不”连用表示祈使。C项,“还”表示数量、项目增加,范围扩大。D项,“还”相当于“尚且”。)
20.B(“极盛之后,难以为继”是说事物发展到巅峰之后,很难超越,与“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衔接紧密,宜放在②处。)
21.(5分)
A处:早已经适应了这种微量辐射环境
B处:因人为活动产生的电离辐射
C处: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
(共5分,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两处给4分,答对三处给5分)
22.(6分)
语句①修改为“这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呢”
语句④修改为“其安全性都经过了人们的反复论证与实践检验”
语句⑥修改为“如果操作正确”
(每处指出序号正确得1分,改对得1分)
23.(60分)
【审题提示】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话题”作文,材料由卷中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提到的“安全韧性城市”概念引申到广泛的现实事物,提炼出“安全韧性”话题。“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明确了安全韧性城市的建设情境——逆变环境,并指出了其关键特征——耐受、适应、迅速恢复。“其实个人、团体、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很多事物都需要应对各种内外冲击和压力的‘安全韧性’”就“安全韧性城市”进行类比引申,指出“安全韧性”是个人、团体、国家等广泛的现实事物共有的需求。写作时,考生应紧扣“安全韧性”话题,抓住“耐受”“适应”“迅速恢复”等关键词,写各类相关事物如何应对各种内外冲击和压力。
【参考立意】
①增强安全韧性,抵御内外冲击;
②不惧风雨,坚韧奋斗;
③耐受、适应、恢复,用韧性维护安全;
④承受压力,学会适应;
⑤适应内外压力,及时恢复状态。
高等学校 演练 考试 试题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