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建立在远离市区的地方有什么用处?
大学建立在远离市区的地方,有一定的用处。
学校是读书学习的地方,可以建立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倘若学校建立在市中心,就很容易被噪音干扰————被汽车、街头广告等声音干扰,也会被街面上做饭、炒菜的气味干扰,更容易导致学生分心,不专心学习。于是,很多学校搬出了市中心。或者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学校成了繁华市区内的学校,受到干扰很大,尤其是大学,需要安静的环境。在城市整体规划下,很多大学搬出了市区,到郊区建立新校区。而一些中小学搬不出去,只能保留在市区内。这种规划并不是完全考虑安静的环境对学校的影响,而是在考虑经济通盘发展的问题。
大学搬出了市区,在城市周围买地,盖起了新的小区,比老旧的校区要大得多,也更容易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甚至有的大学就是一座大学城,不但高楼林立,而且没有围墙,绿色植被丰富,条条大路通畅,学生很多,堪比一座村庄。在大学读书,从宿舍到教室要骑着车子过去,不然就会迟到。路太远,需要借助交通工具行走,说明大学占地面积确实很大,倘若大学的科研成就和占地面积成正比就好了。大学生们大多在郊区的大学城,看似没什么社会的干扰,其实不然。大学生群体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在城市规划以内。大学迁往郊区,可以买很多便宜的地块,建设之后,可以带动城市郊区的经济发展。毕竟,大学生们的消费能力并不低,很多都穿名牌衣服,穿名牌鞋子,用苹果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甚至有的经常点外卖,不到学校食堂就餐,还有的直接到外面租房子。有的大学城四周的农村房价直线上升,甚至租金也成倍增长。附近的农民不用到外地打工,在家里靠租房子就能生活得不错,就更别提做些小买卖了。
大学城周边的经济发展起来,纯粹是大学生带动的。倘若大学建在市中心,就会让市中心更为繁荣,也会让市中心更为拥堵,而郊区的经济并没有发展起来。于是,大学城被规划到郊区,算是一种发展经济的考量。而大学需要安静的环境,只是捎带脚的效果,并不是为了安静的环境而迁校区。倘若需要安静的环境,直接把大学迁往深山,保证必要的物资供应就行了,没必要非得靠近城市。大学需要科研,也需要发展。不过,现在的教育不比古代的教育,虽然大学扩招了,大学生增多了,但大学并没有提供给所有大学生合适的工作,也没有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是说大学生思想不行了,而是在资本和权力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思想不单纯了,开始向钱看,向权看了。于是,很多时候,大学生成了追名逐利的一族,而不是专心研究学问的学者。他们大学毕业之后,要读研究生,或者到社会上找一份工作干着。或者一边干工作,一边考研,还有的考编、考公,只要能提供就业岗位的考试,它们就会一窝蜂地去考。
就业压力比较大,让大学生不得不考研、考编、考公等。楼市价格居高不下,让大学生们没办法,即便就业之后,也要贷款买楼房。那么,他们在远离市区的地方读大学是不是没什么用?倘若在市中心读大学,还能找到不错的就业机会。毕竟,市中心商业发达,就业机会比较多。而郊区地广人稀,即便周围经济发展起来,就业机会也不如市中心多。那么,要是让大学生找到工作,为什么不把大学建在市中心呢?要说市中心人声嘈杂,容易形成干扰,也只是一种托词,并不是真的。真的原因是大学占据市中心,没办法扩招。因为大学已经占据了一定地盘,而且占据的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周围都是高楼大厦,甚至是商业中心,无法扩展。倘若大学迁到郊区,原来市中心的大学旧址就会变成被改造的地方,卖出去就是上亿的钱,而不是简单的郊区地皮可比。至于市中心买地皮的钱和郊区买地皮的钱之间的差价是多少,赚了多少钱,又到了哪里,就成了未解之谜。
另外,大学生喜欢接触社会。倘若他们和社会接触过多,就会影响学习————当然是一些权贵们的看法。其实,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叫做学以致用,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经历社会实践之后,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不然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没有获得实践的检验,也就没什么收获了。大学生本来就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寻找就业机会。可是,大学建立在郊区,就业机会不多,没有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就让很多大学生不得不躲在“象牙塔”里读书、玩游戏了。大学生远离市中心,就相当于远离了权力中心,和政治不沾边了。倘若还有“五四”时期的那些运动,岂不是让权贵们烦透了?
看来,大学还是应该在郊区,不应该在闹市。
什么 社会 地方 大学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