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

清华教授彭凯平:别再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大学 2024-04-30 23:00:12 48

原标题:清华教授彭凯平:别再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

武汉江夏区一个14岁的孩子,因被母亲扇耳光跳楼,送医后宣告不治。

这样的悲剧,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很多时候,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却出了问题——

有的面对孩子不听话,只知道大吼大叫,甚至打孩子;

有的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只知道一味宠溺,导致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

还有的动不动批评孩子“笨”、“没用”,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

长此以往,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中国父母喜欢教训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今天必须吃苦,明天才有幸福。

很多妈妈从胎教开始,就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谋划,胎教班、早教课、从钢琴、舞蹈到奥数、英语……唯恐孩子少上一节课,就少了以后幸福的资本。但是考上个好大学就能幸福了吗?

谁也不敢保证。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提醒中国父母:我们现在最该给孩子的,不是吃苦的能力,是幸福的能力!

【彭凯平专栏】

别再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作者|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中国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有功利性的,甚至攀比的一个文化环境里。

孩子大量的时间都被竞争、考试、作业、功课占领,被一个个僵硬的机械化的指标衡量。

父母不要以为爱孩子,就一定能让孩子幸福,

真正的幸福,只有提供适宜成长的空间、环境,让孩子自己创造!

01.

童年必须吃苦,

成年才有幸福?

现在的孩子,一个孩子有六个大人爱,有六个人围着她,六个人对他特别好,大人给孩子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也不从孩子身上要回报,唯一要一样:做个优秀的孩子,考上个好大学

中国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有目的的,有功利性的,甚至攀比的一个文化环境里

孩子大量的时间都被竞争、考试、作业、功课占领,被一个个僵硬的机械化的指标衡量

本来孩子上一门课,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突然考试来了,结果只考了60分,孩子的压力直线飙升

现在的家长都特别焦虑:一个孩子只要不够强壮、不够努力、不够勤奋、不够聪明、不够霸道、不够优秀……就会被社会淘汰

家长被社会压力裹挟,孩子被各种辅导班裹挟,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下,孩子变成了学习工具,那个有温度的孩子消失了

他们一周7×24小时被各种课塞满,几乎没有独立自由空间;

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约不到玩伴一起玩耍了;

他们缺少个人成长空间,没有需要自己奋斗的地方;

很多孩子用了20多年上学,既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所谓 “今天必须吃苦,明天才有幸福”,只会让家长焦虑、孩子厌烦、老师疲惫

事实上,没有一个阶段是应该为另外一个阶段做牺牲,童年不该成为“幸福”的牺牲品,童年不是为了成年做准备,也不是成年的“垫脚石”

童年有它自己的价值,应该有它自己的幸福

02.

时代变了,

只会吃苦的孩子没有未来

“爸爸妈妈,我考试没考好,我对不起你们,我已经走了,不要找我……”

这是四川一名12岁的女孩留给父母最后的话。

考得好,我就是好孩子,考不过别的孩子,我就是一无是处的“垃圾”。

农业社会资源紧缺,大量内卷产生,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我们就得让孩子互相竞争。

但现在是21世纪了,人工智能机器可以替代几千万的中国工人,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不需要把孩子培养成知识的“移动硬盘”,那种卖苦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思想的时代、智慧的时代、审美的时代,而这些恰恰跟吃苦没关系。

父母遇到最大的困境是,从小到大受的就是吃苦教育,在“追求幸福”上,父母的资源是匮乏的!

1.不敢带着孩子走不一样的路。

我们特别容易走在习惯的老路上:打卡、上班、领工资、养孩子。很多父母都喜欢走大家都走的路,其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桥下一定有很多冤死的鬼魂。

走别人不走的路,意味着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但是走通之后会意外地发现山穷水尽有新路。

2.我们教孩子竞争,却不教孩子与人合作。

远古时代,单打独斗我们人是斗过那些野兽豺狼的,只有团结合作才战胜那些野兽,说明什么?说明只有比别人强才能够活下来的逻辑是错误的。

这是一个人人自由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互惠互利、互相帮助、互相成全特别重要。

不是你比别人优秀,是因为你能够和大家一起优秀,才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人性。

3.除了学习,更应该看到孩子人性的优势。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能力强的人,他的未来实际上会更有保障:

A、审美的能力,能够看到真善美,能够想象出别人想象不出来的美好场景。

C、创造力,学习永远是简单的重复,学习如果没有创造的话,为了考试是没有意义的。

E、同理心,能体会别人的感情和感受。

孩子的想象力、沟通表达能力、感染力等等,也是特别重要的能力。

03.

教育让孩子有幸福底气

1975年,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教授发现:

那些特别成功的人,做到自己事业极致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比别人要高,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学历比别人要好,更不是因为他们的家境比别人要优越,

能够唯一概括这些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特点是:

他们做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时候,能够沉浸其中,物我两忘,酣畅淋漓,如痴如醉,忘掉时间,忘掉空间。

这种全神贯注而产生的快乐心理体验,被米哈里称为“Flow”,我们把它翻译为“福流”。

福流的体验有5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1)做一件事情,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沉浸其中;

2)心无旁骛,物我两忘、忘掉自我、忘掉时间、忘掉空间;

3)事情做起来特别顺、特别流畅;

4)想做这件事,愉悦地享受做这件事,不在乎评价,也不是为了结果;

5)完成之后有一种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的痛彻感受。

当孩子真正喜欢一件事,一定不是苦苦坚持下来的,是在做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巨大的满足感。

你真的想象不到,那些疲于应付考试的孩子,在为了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努力时,是多么的具有主动性和无穷无尽的激情。

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让他们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活的,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活的,是为了快乐幸福而活的。

童年的价值在于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真正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

幸福让孩子保持快乐,让头脑处在一个积极状态,做事情也会更容易集中和投入,效率也更高。

相反,老是紧张兮兮、时刻准备和痛苦对抗,才是可怕的内耗。

希望我们的孩子有本事吃苦,更要有底气享乐。

04.

有“幸福力”的孩子,

到底有多美?

刻意吃苦是因为没有战胜苦难的能力,看似高尚实则无奈的选择。

童年吃苦的孩子,即使后来被动走出了苦难,他们已经没有了享受非苦难境遇的本事,只好继续保持受苦的姿势,才能活得有安全感。

有多少成年人每次遇到开心的事,心里就有个声音跳出来:你可不要得意忘形了!

一个幸福感高的孩子,生病少,身体更健康;

更讨人喜欢,更愿意去帮助别人,社交能力更强;

一个幸福的孩子,目标感特别强,更有追求,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愿意去学习,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一个幸福的孩子智慧更突出,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创造问题能力更强。

无论如何人都要追求幸福,不只是开心,还要活出有意义的感受。

幸福的家庭,一定要做到3件事:

1.一家人多待在一起

爸爸妈妈孩子要多在一起,花些时间握握手、拥抱、打打闹闹、嘻嘻哈哈, 这样的一种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心理上的互相接触非常重要。

2.一家人多沟通,多说话

人和生物、机器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我们会说话,语言有感染力、感召力、情绪的沟通能力,如果家人在一起一周说话的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周末一定要好好聊聊。

这样这个家才会充满爱,充满一种希望,充满一种智慧,充满了人性。

3.多聊聊艺术、音乐、电影

带孩子享受艺术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谈艺术、谈音乐、谈电影,是种特别美好生活体验,也是家庭应该做的事情。

还有很多幸福的方法,每个家庭不一样,找到你自己幸福的方法,然后坚持做到就很有意义。

古人有一句话:“各有因缘莫羡人,各人头上一顶天”,指的就是每个人的成长其实是要靠自己来创造的,幸福不是恩赐的,幸福也不是给予的,幸福也不是传递的。

父母不要以为爱孩子,就一定能让孩子幸福。

幸福不是物质,不是产品,家长给不了。

真正的幸福,只有提供适宜成长的空间、环境,让孩子自己创造!

来源|亚洲教育论坛

作者简介:

彭凯平,男,1962年出生,心理学博士,讲席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

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

至今已发表45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出版图书《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文化心理学(英文教科书)》、《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等中英文著作12部。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200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6年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2007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2015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自2015年起,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 2017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2013和2014年所教授的《心理学概论》成为中国慕课(MOCC)最受欢迎的课程,并于2017年评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5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先生”;2016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18年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2019年 所授《积极心理学》获教育部网络精品课程;2021年所授《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综合课程体系》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8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最受欢迎的教师奖、教学突出贡献奖。2020年获清华大学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延伸阅读:

彭凯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清华教授彭凯平:如果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应该掌握“3C”原则

彭凯平:真正的教育中,知识永远和身心体验在一起

彭凯平:你这辈子最大的成功,是有能力培养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彭凯平: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孩子们为何失去了?——家庭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彭凯平:后疫情时代,给教师的积极心理学

叶澜:教育转型变革,读不懂教师一切都是空话!

687分女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此后24年不回家,再联系时一句话让母亲泪崩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什么 彭凯平 时代 考试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