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绩单寄给家长引争议,究竟谁没真正“长大”?|第2眼
近日,浙江大学一名本科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学校寄给家长的期末成绩单,引起热议。有网友表示,“万万没想到读大学了还跟小学生一样,担心爸妈看到成绩单”。
一纸成绩单,激起千层浪。如何划清家长正常关心与过度干预的边界?家长何时才能真正“放手”?大学的评价体系该有哪些?
划清正常关心与过度干预的边界
4月8日,记者从浙江大学多位师生处了解到,期末成绩单寄送主要由各学院负责,部分学院会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该校公共管理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学生表示,大一时曾在一个信封上填上家庭地址,寒暑假会收到学校寄来的成绩单。
都到大学了,还有必要告诉家长考试成绩吗?评论区里,意见不一。有人说,定期向“股东披露业绩”,没毛病;有人说,其实我觉得自己挺努力的,关注成绩,只会增加焦虑。
浙大大四本科生赵龙表示,学院在作出相关决策时可以适当征求学生意见,更要顾及学生感受;除成绩单外,学校也可以建立对学生在校表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向家长反馈。
除了浙大,记者了解到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福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学校也会将成绩单寄到学生家中,有的还附专业排名,有的以短信形式向家长发送学生成绩,有的会在学生挂科时通知家长。
“学校寄送的不仅是成绩单,还隐含着‘父母仍需为读大学的孩子的成绩负责’的观念,但大学生应当拥有掌握自己成绩和人生的能力。”浙大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王穗穗表示,孩子长大后,家人更应该是温暖的港湾、后盾,而不只是耳提面命的长辈,家长要适应身份转变,学校也应进一步厘清与家长互动的边界。
大学之大,在于它应该有一个大的、可以自由伸展的空间。进入大学阶段,家长应该划清正常关心与过度干预的边界,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促进亲子间的正向沟通。
“直升机父母”培养下的“巨婴”
不只是“寄成绩单”,此前,“大学也有家长群”的话题也一度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
2023年12月,湖南一所重点高校大一学生许燃的班级群弹出消息:为方便宣传各项事务,学院现建立家长群,请学生通知家长添加辅导员微信。
有的群里,辅导员随时告知家长学生们的动态,发布成绩及排名等,也有家长在群里打听孩子的情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家长掌握孩子的信息,但在很多学生眼中已经成为变相监视和过度干涉。
也有一些媒体报道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的“晚熟问题”:一些大学生不像成年人一样自己作决定和承担责任,他们20多岁了,冲在前面探索他们人生的却是家长。
父母甚至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学习忙,不要去打扰孩子,老师有什么事直接跟父母商讨。保研、考公、谈恋爱、就业全都在家长的干预下。
美国教育界最早使用“直升机式父母”一词,形容这类经常干预或直接替代子女做诸多选择的大学生家长,因为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这类关心不仅操心孩子的吃穿住行,而且更在意成绩。
有研究显示,“直升机父母”培养下的子女,更有可能成为“依赖”“任性”“娇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巨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鲍威指出,当下中国社会也经历着父母参与范式的变革。徐岚注意到,这类家长进入家长群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孩子在资源争夺中抢占先机”。
教育问题的答案,往往在教育之外。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在鲍威看来,这一代父母感知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引发他们对孩子前途的焦虑,进一步传导至大学阶段,加速催化其深度参与孩子的大学生活。
事事离不开“家长”的学生,是长不大的;而总寄望“家长”随时介入的大学,说明还是不够“大学”。孩子不能当“巨婴”,家长更要同孩子一同“长大”,家长应该主动调整心态,做好角色转换,明确孩子作为成年人应当对自己所负的责任。
成绩并非大学生活的全部
“给家长寄送成绩单”,这不仅让家长看到了成绩,而且容易将中学的“成绩单焦虑”延伸到大学。
当不少高校“绩点为王”的氛围叠加家长过度重视成绩的倾向,一些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成绩锱“分”必较,甚至不惜为此“粉饰”“注水”。
现实中,一些家长会延续应试教育思维,并不能客观看待大学成绩的作用,而是习惯于用均衡发展、“补短板”等思维对孩子耳提面命。
然而,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大学生的真正期待都不该停留于“在成绩上有交代”。在坚持基本的学业要求标准之外,大学最主要仍是要给大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机会和评价机制。
2023年12月,北京大学校报发布的《放弃绩点——成绩评定改革在“生科”》一文引发广泛热议。文章显示,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一些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放弃GPA(平均学分绩点),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
与此同时,教育部和一些高校也在试行项目制学习,试图以此解决“卷”绩点和分数的问题,希望让学生通过项目制学习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能力,不能片面唯成绩论,学生的在校表现和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从成绩中体现。
“我认为理想的大学生活有几个重要指标,第一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自己的优势潜能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起来。第二要能交到真诚的朋友,这一方面能促进相互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情感与健全的人格。第三是要形成良好的未来职业基础。”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不能仅仅靠寄成绩单这种相对被动的做法,而应该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并根据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建立起高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联系。”储朝晖说。
“成绩单”不能“寄完就算”。如何在平衡家长关心和学生自主权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正确看待成绩,促进学校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这是一道高校和学生、家长需要共同面对的教育命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资料来源:新华社、澎湃新闻、橙柿互动、央视网、中国新闻周刊、红星新闻、新闻晨报、中青评论、光明网、九派新闻、上观新闻、浙江宣传)
话题主持|记者 李各力
家长 边界 成绩单 浙大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