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回应:不更名!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议上海某大学改名为“科技大学”,该网友认为:该大学此前的名称不足以体现学校特色。更名为“科技大学”可以吸引优质生源,类似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此外,更名还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与学校的英文名相符,可以为国际化提供便利等。
随后,该大学则回复网友称:学校坚持办学宗旨,目前的名称符合学校大学的办学定位。这说明该大学未计划更名“科技大学”。
对于一些学校而言,校名体现了学校一定程度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出于对学校定位的坚持与重视,以及校名对学校优势领域、优势学科深厚积累和体现,此时对学校而言,并不需要盲目更名。
学校更名与否,都是学校对于自身发展定位深思熟虑的结果。对于学校的命名,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考量,有许多学校和上海这所大学一样,拥有一个与自己目前十分契合的名字,没有大学更名的困扰;但还有一些学校则不同,或因为办学发展受限,或因为更名可以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而面临着是否要更名的抉择。
高校掀起“更名”热潮!
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更名进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媒体统计,2023年年底,根据教育部公示,有12所本科高校实现了更名,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还有39所高校,已经有了具体的更名意向,有一些已经具备了升级更名的基本条件,并且很多高校已获得市级政府或省级政府的支持。
澎湃新闻曾评论表示,高校“改名热”的背后,其实是一众普通院校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资源竞争白热化时代积极突围的尝试。
例如,杭州计量学校先改名为中国计量学院,最后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在2019年成为浙江省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建大学和“省市共建”重点大学;江苏工业学院在更名为常州大学的7年后,录取分数线上涨到了一本线;泸州医学院在更名西南医科大学后,分数线在一些省份连续8年攀升,近两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点、入选省重点院校,被网友戏称“改名最成功的大学”……
“更名热”过后,高校何去何从?
在更名红利影响下,许多高校都希望能够通过改名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希望更名“大学”,摆脱公众对“学院不如大学”的刻板影响;地方性的院校希望去掉地域标签,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专业性的院校则希望通过更名来拓宽自己的学科领域,吸引更多的生源和优质资源……
1980年后,由于升格、合并等原因,中国大学名称进入改变的高峰期。在近40年中,有超过80%的高校改名,不同大学名称的意义和对公众而言的“含金量”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一些机构对大学名称的不规范使用现象也频频发生。
2020年8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此外,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学科或行业字段,应避免盲目追随行业的发展变化而频繁变更。使用相同学科或行业字段时,在省域范围内应具有区分度。
2021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发布了一系列规定,如除经批准设立的大学、学院等,其他组织机构不得在牌匾、广告等对外宣传以及其他各类活动中使用“大学”“学院”字样等,进一步规范了“大学”名称的使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撰文表示,截至2023年6月,全国282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以“大学”为后缀的连同职业技术大学一起也只有686所,改名“大学”的“势能”依然很强大。从各方面的情况看,这轮学校更名运动并没有完结,而是仍在进行,因此,大学名称使用乱象,难以彻底消除。
澎湃新闻则认为,评判一所高校的优劣,单凭校名的响亮程度显然不够明智。就像教育部去年公布的“野鸡大学”名单中,“神州大学”、“中国建设工程学院”等听起来高大上的名称赫然在列。放眼全球,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老牌名校,办学历史已有160多年,从未轻易改名;此外,许多大学的“分校”也在全球排名中名列前茅,例如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因此,我们不能仅凭一次改名就期待高校的办学水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反,大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等实际问题,这才是提升办学水平的真正关键。
名字固然是大学的门面,然而,唯有坚实的内在实力,才能使一所学府历经沧桑而屹立不倒。
主要参考来源:
[1]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2]湖畔大学更名背后:国内“大学”之名使用边界仍有不清![EB/OL]. 储朝晖. 科学网. 2021-05-21.
[3]“改名热”背后,高校争夺的究竟是什么?[EB/OL]. 公羽. 澎湃新闻评论. 2023-11-08.
学科 办学 教育部 大学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