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的校庆,清华校友总会的历史在这里揭开新篇章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1981年4月26日,清华大学举行建校70周年校庆。这一年的校庆意义非同一般,因为清华上一次“秩年”校庆还要追溯到1961年,中间相隔竟有20个春秋!
《新清华》刊头(1981年4月26日)
对于这一次70周年校庆,清华师生和校友充满期待。《新清华》专刊以《继往开来 人文日新》为题发表祝贺文章,热情洋溢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紫荆与丁香盛开的大好春光里,我们迎来了清华大学的第七十个生日。
悠悠七十载,沧海变桑田。遥忆当年,莘莘学子骑乘毛驴来到清华园时,这里只有几所古色古香的庭院,如今已是高楼成群,大厦栉比。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有较大发展。近三十年毕业的学生则为旧中国清华毕业生的十几倍。然而,更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是,我们终于结束了那个灾难性的十年浩劫,迎来了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大好时代。”
那么,这年的校庆究竟都有哪些重要活动呢?非常幸运,笔者最近收藏到一份珍贵的清华70周年校庆史料,这就让我们不仅对那年校庆全貌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更难得是可以知道清华校友总会建立的历史过程。
清华校友总会的建立在70周年校庆时启动
《清华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安排》
在《清华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安排》里,可以看到主要活动安排在4月25日、26日两天,特别是26日,共安排有9个活动板块。其中,除了“第24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和接待“清华分校学生”两项以外,其它活动都以校友为主。而在校友活动中,“返校校友选举(1981~1982)届理事会理事”则是一项与每位校友都有关系的工作。
在2024年的当下,我们对成立于1913年6月的清华校友总会历史已经比较清楚。而将目光投回43年前的1981年,则情况与今天大不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彼时国内的校友会活动已经停止了近30年,广大校友对恢复有组织的活动具有强烈的愿望与要求。因此,建立清华校友总会的工作已被纳入学校“拨乱反正”的通盘考虑之中。而基础工作的首要步骤就是要选举出(1981~1982)届理事会理事。
《选举说明》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选举准备工作在校庆之前就已安排就绪。这样说的依据是一份《关于清华大学校友总会(1981~1982)届理事会组建和理事选举工作的说明》(简称《选举说明》)和《清华大学校友总会(1981~1982)届理事候选人介绍》。
从《选举说明》中可以知道,校庆70周年筹备委员会受校长委托负责理事会选举筹备工作,在这届理事会产生后,由校长召集并主持召开第一次理事会全体会议。
1981年4月2日,校庆筹委会举行了扩大会议,通过了“清华大学校友总会(1981~1982)届理事会”《组建方案》和《选举细则》。决定按照《方案》和《细则》实施。
(一)《组建方案》要点
1.本届理事会由理事25人、通讯理事若干人组成。
2.本届理事会的理事从在京的校友中选举产生。
3.校庆70年筹委会委托校友联络处在征求校友意见、和有关方面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理事候选人推荐名单并提交筹委会讨论,通过后由筹委会向校友推荐。
4.1981年校庆日(4月26日),由返校校友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本届理事会理事,按得票多寡的顺序,前25名当选。
5.本届理事会的通讯理事由台湾省、港澳地区以及国外的各同学会各推荐一名校友产生。具体推荐办法由各同学会自行决定。
(二)《选举细则》要点
1.凡在京的清华大学校友均可被选为理事。凡70周年校庆日返校的校友均有投票权,每人限领选票一张。
2.选票上印有校庆70周年筹委会推荐的(1981-82)届理事候选人名单(并附候选人介绍材料一份),供投票的校友参考。
3.选票上的25个空名额处,投票者可填自行推选的校友姓名,但一张选票上至多投选25人(缺额不限),超过此数目者为废票。
4.领取选票及投票的时间地点:1981年4月26日8:00至17:00,于校友签到处(二校门)、大礼堂前、工字厅。
5.投票结束后,在筹委会指定监票人的监督下开票箱、唱票,并于《清华校友通讯》(复4期)上公布选举结果。
综合两份文件,可以看到,清华校友总会重建后的首届理事会是由25人组成,而且都必须是在北京的校友。4月26日参加校庆的校友(不分地区)都有选举权。校庆筹委会事先准备了一份“理事候选人推荐名单”,在投票日与选票一起提供给校友,可以作为选举投票的参考。
理事候选人推荐名单上都有谁
理事候选人推荐名单
从《清华大学校友总会(1981-82)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名单》中可以看到,推荐的理事候选人共有25位,他们分别是:
1.刘达(1911-1994),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2.陈岱孙(1900-1997),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3.施嘉炀(1902-2001),时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文及水电站教研室主任,市政协委员;
4.赵访熊(1908-1996),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民盟中央常委;
5.钱伟长(1912-2010),时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
6.钱三强(1913-1992),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常务理事;
7.夏翔(1903-1991),时任清华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
8.汪健君(1903-1999),清华教务处、图书馆老一代工作人员;
9.林克(1923-2011),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10.何东昌(1923-2014),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11.陆慈(女,1924-2014),时任清华大学外语教研室副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12.王松声(1927-2002),时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
13.裴毓荪(女,1925-2009),时任北京教育杂志社副总编辑;
14.梅祖彦(1924-2003),时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力机械实验室主任;
15.林宗棠(1926- ),时任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科技局副局长;
16.艾知生(1928-1997),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17.王浒(1928-2022),时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8.何介人(1928-1992),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校友联络处负责人;
19.饶慰慈(女,1930-2012),时任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委员;
20.罗征启(1934-1922),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21.陈立基(1930-1998),时任清华大学精仪系副教授,市侨联常委;
22.吴观张(1933- ),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
23.张立华(1942- 2024),时任北京市体委体工大队副书记、副大队长;
24.任彦申(1945- ),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
25.彭顺生(1952- ),时任清华大学学生会秘书长。
在这些理事推荐候选人中,除了“刘达、林克、汪健君、夏翔”4位没有在清华学习过,其余所有人都曾是清华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生,其中“陈岱孙、施嘉炀、赵访熊、钱伟长、钱三强”等5位老学长属于1937年以前的清华早期毕业生,而且都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何东昌、陆慈、王松声、裴毓荪、梅祖彦、林宗棠、艾知生、王浒、何介人、饶慰慈”等10位都曾是1949年以前入学的学生;“罗征启、陈立基、吴观张、张立华、任彦申、彭顺生”等6位则是1952年以后的毕业生。
在他们中间,当时在清华担任校级领导职务的有:刘达、赵访熊、林克、何东昌、艾知生、罗征启;在清华分别担任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施嘉炀、钱伟长、夏翔、陆慈、梅祖彦、何介人、饶慰慈、陈立基、任彦申、彭顺生;在国务院、北京市、高校等其它各单位工作的有:陈岱孙、钱三强、王松声、裴毓荪、林宗棠、王浒、吴观张、张立华;此外还有《清华校歌》词作者汪鸾翔之子,1925年起就服务于清华的汪健君先生。另外要说的是,候选人中共有3位女性:陆慈、裴毓荪、饶慰慈。特别富有深意的是,候选人中还包括两位清华“名人之后”,一位是已故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另一位是已故著名体育教授马约翰的儿媳陆慈。
从年龄上看,时年在70岁以上的有6位;60至69岁的有3位;50至59岁的有11位;40至49岁的有2位;30至39岁的有两位;30岁以下一位。
可以认为,这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除了“地域”这个限制条件之外,在“入学年代、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经历”等不同维度上,都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
清华校友总会理事会正式成立
根据有关记载,70周年校庆约有8千余名校友返校,校友报到时都会领到选票和推荐名单,填写后即可投票。按照《选举细则》规定,“投票结束后,在筹委会指定监票人的监督下开票箱、唱票,并于《清华校友通讯》(复4期)上公布选举结果”。
《清华校友通讯》刊登的选举结果公告
在1981年10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复4期)第一页上,我们果然看到“总会(1981~1982)届理事选举结果”的公告。公告说,“今年校庆日返校的校友踊跃地参加了选举总会理事的投票,开箱结果,计有一百零六位校友获得选票。按校庆筹委会通过的《清华校友总会(1981~1982)届理事会组建方案》及《理事选举细则》的规定,以下二十五名校友当选(按得票多少顺序排列):钱三强、赵访熊、夏翔、钱伟长、何东昌、刘达、施嘉炀、陈岱孙、艾知生、林宗棠、梅祖彦、罗征启、裴毓荪、饶慰慈、陆慈、汪健君、林克、何介人、王松声、张立华、王浒、陈立基、吴观张、任彦申、彭顺生”。
从公告中可以知道,校庆日共有106位校友通过公开选举程序获得了选票,即是说在推荐的候选人之外,另有81位校友也获得了选票。这个结果当时是在监票人的监督下统计出来的,7位监票人是:尚复珍、李玉庄、周维臻、李宝善、朱坚、曲文新、宋锡来。
1981年7月6日第一次理事会议
1981年7月6日上午,在清华园的工字厅召开清华校友总会理事会(1981~1982)届理事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由刘达校长主持,共有19位理事出席。从《会议公报》中可以了解到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听取了校友联络处负责人何介人关于校友活动恢复以来的工作和目前与海内外校友联系情况的汇报。
2.听取了《清华校友总会章程》起草和修改经过的汇报,并一致通过了《章程》。《章程》确定的校友总会宗旨是:加强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母校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富强与进步贡献力量。
参加第一次理事会议的刘达(右)陈岱孙(左)
3.根据总会章程中“在任清华大学校长应任校友总会会长”的规定,一致推举刘达校长担任本届理事会会长,一致选举施嘉炀、陈岱孙、钱三强、钱伟长、何东昌为理事会副会长。
4.会议决定聘请在校工作的王乐铭、王积康、曲文新、何介人、宋尽贤、李德来、尚复珍、钟国治、张仲林、钱逊等10位校友组成干事会,由何介人任总干事,宋尽贤、曲文新任常务干事。
至此,清华校友会历史的一个新阶段正式开启。
结语
1981年清华建校70周年纪念章
当我认真解读1981年清华校友总会建立时的这些历史资料,了解(1981~1982)届理事会产生的经过,看着名单上那一个个理事的名字,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光阴飞逝,在43年前的25位理事中,包括刘达会长,施嘉炀、陈岱孙、钱三强、钱伟长、何东昌副会长在内的21位理事已经相继离我们远去,其他理事、干事们也都已不再从事校友工作,但清华人不会忘记他们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清华校友总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无可替代。
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与之相配的校友工作无疑也需要同步,而一流的校友工作必定是要依靠一代代的校友不断发挥创造力,赓续前行,永不停息。在此,请让我借用《新清华》70周年校庆专刊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
“继往开来,人文日新,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每一个清华人的至诚愿望。全校的师生员工同志们,亲爱的校友们,让我们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作者简介
袁帆,1975级建筑工程系校友。曾多次向清华大学档案馆、科学博物馆(筹)捐赠珍贵史料和收藏,退休后的心愿是做一名“清华文化遗产宝藏的开矿者”。
- 清华毕业后,他爬过的高压塔超过珠穆朗玛峰
- 接力守护母亲河的他登上了“国家卓越工程师”的领奖台
罗建北:从“新工人”到清华科技园,我与清华的一生缘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