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大学家长群,沟通别过界
评论区丨大学家长群,沟通别过界
大学也有家长群?近期,越来越多大学生甚至大学辅导员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学校让建家长群,戏称仿佛又上了一个高中。不少大学面对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与自主规划能力的大学生,选择简单沿用高中管理方式,老师会在群里时不时发一些考试情况,还让家长督促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大学家长群越发普遍的现象虽频被质疑,但质疑声并没有减少其扩张的趋势。有人指出,大学基于学生的“能力现状”与家长的功利诉求,而采取“高中化”管理方式,这样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需要吗?
建“家长群”不如建本科生导师制
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针对大学出现“家长群”,有舆论质疑是在培养“长不大的巨婴”,把学生缺乏自主能力的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后进入社会、职场,极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然而,大学也有其“难处”。不少学生进大学后,面对“突然”多出来的时间,不知怎么管理,有的学生把这些时间用于打游戏、刷短视频。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大学生退学原因是沉迷手机游戏。对于大学生退学,有家长质疑是学校管得不严,没有尽到责任。为回应家长质疑,有的大学就拉家长群,让家长一起参与对学生的管教,给大学生“施压”。显然,大学是基于学生的“能力现状”与家长的功利诉求,而采取“高中化”方式,但这是短视化的。
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大学不应该再采取把学生“管起来”的方式,而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责任心,适合的方式是给每个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由学业导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适应大学,确定适合自己的大学发展目标,进行大学学业发展规划,让大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
早在10多年前,我国就有高校探索本科生导师制,近年来,高校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步伐在加快。如2023年,清华大学成立秀钟书院,实施全员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制定“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天津师范大学也宣布该校自2023级新生开始,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总体看来,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原因在于,大学重视考核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因此教师不愿意把更多精力用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之中,不少本科导师只是“挂名导师”,没有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大学发展指导。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要把导师参与指导学生的过程,作为考核、评价导师的指标,让导师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学业发展规划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高中化”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我国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求高校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以此为出发点,大学还要推进“大高衔接”,积极参与高中学校办学,推进高中转变育人模式。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学,面向高中生实施“英才计划”,给入选计划的高中生配备大学教授当导师,对他们的学业发展、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培养他们的学科、专业兴趣,这就是大高衔接的积极尝试,既让大学摆脱“高中化”,又推进高中转变对学生的管教模式,培养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大学家长群背后,是家校责任权的博弈
特约评论员 逄博
抛开部分“巨婴家长”不谈,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孩子进入大学,被视为独立生活、踏入社会、享有自己身心主动权的开端。因此,在培养专业能力之外,大学经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自主规划,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人”。然而,近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家长群,将考试成绩、排名等信息直接发在群中,并要求家长监督,更有甚者,部分高校还会将学生的日常作息发到家长群中,并要求家长督促落实。这一做法不仅会给家长造成实际负担,更会损害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有网友戏谑:“大学建家长群,以后孩子工作了,要不要公司建家长群?孙辈送进幼儿园,要不要建家长家长群?”
就家长和孩子间的相处而言,大学家长群也弊大于利。首先,辅导员群内转发的信息有限,无法代表学生在校全貌。家长多了堆“线上公差”之外,没法对孩子在校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时代在变化,如今的本科培养机制与二三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差异,部分家长甚至并未上过大学,学校却仍要求家长用自身经验督促学生。家长要“管”但又不一定会“管”,无疑会激生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弊端重重,为何建家长群的高校却只增不减?事件的本质,是长期存在的家校之间有关学生身心责任权的“踢皮球”。大学不比初高中,学生求学在外,假如在校出了问题,责任归咎于谁?为规避可能出现的“事后追责”,部分高校选择建立家长群,在群内进行事无巨细的“信息轰炸”,就算学生离家千里,家长也能通过“家长群”这一渠道享有知情权。而很多时候,知情权等于责任权,也就等于事后追究时,家长无法将全部责任推给学校。家长群背后,是家校之间的责任权博弈。
抛开争议,学校和家庭的目的都在于实现大学生的良好发展。但这一目标的践行不能依靠外界,而是要依靠学生自身。对于千千万万大学生家庭而言,更好的方式是家长选择放手,孩子做到自律。毕竟外界监督再怎么有效,自我驱动力才是实现良好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大学建家长群,关键是怎么用、如何用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最近,关于大学该不该建家长群的讨论颇为热闹。反对者称,家长群“干预”了学生,是不是在继续沿用高中的管理方式?支持者称,这有利于家校沟通,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外的实际情况。听起来都有道理。其实,该不该建家长群的问题,关键在于家长群用来做什么?
有些人对家长群的逆反情绪来源于对家长群的“不当”使用,比如将用来沟通、交流的家长群,变成了“任务群”,将原本由学校和老师完成的工作,过度地转嫁给家长。而大学生们反对,则有多少是不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呢?毕竟有些孩子不是说了嘛,现在努力学习,等上了大学就可以想干吗干吗。可是,一旦发现上了大学还不能“随心所欲”,还要被家长知道考试成绩,被家长知道自己逃课……那还得了,家长群分明是在“干涉”自己的自由发展嘛。于是,各种因素集合之下,家长群被扣上了帽子,叫做“管理越来越细”“越来越高中化”。说到这里,难道高中的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就因此被否定吗?
的确,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要自由发展,寻找多种人生的可能,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家长们知道一些学生的在校情况,老师们寻找一种与家长更便捷的交流渠道,难道就错了?家长群何辜?关键是怎么用,如何用好家长群。至少,不要让家长群成为一个“任务群”“夸夸群”“攀比群”,也别动辄召集家长开个视频会。既然是大学生,就应该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然而,从沟通交流便捷的角度,建个家长群也无可厚非。既然各种沟通群、联络群能充斥手机微信,为什么就容不下一个家长群呢?保留一个家长群,多一个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渠道,有事能找到,没事不打扰,其实也挺好。
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说是孩子高三毕业了,家长们商量要不要解散家长群,有家长提议,老师退出就可以了,群留着,以后作为相亲群。听起来,比较有道理。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责任心 进行 家长 大学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