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

为世界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为学生搭建从校到岗的“高速公路”——访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系高级讲师李浩斌博士

大学 2024-04-08 14:00:11 53

原标题:为世界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为学生搭建从校到岗的“高速公路”——访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系高级讲师李浩斌博士

广告 | 点击查看

为世界培养专业物流人才,为学生搭建从校到岗的“高速公路”

——访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系高级讲师李浩斌博士

李浩斌博士及其团队近年聚焦于海事及物流行业数字孪生系统的仿真建模与分析技术,开展了与工业实际应用紧密相关的仿真基础方法研究,并将这些方法用于解决切实的行业问题,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作者: 任芳

前言

亚洲知名学府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NUS)成立于1980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905年,在多个学科领域享有盛名。在世界权威学术排名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2024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全球第八,亚洲第一。

新加坡十分重视人才与知识,将其视作社会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资源。作为新加坡历史最悠久且最具声望的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对人才的重视为重要基石,以创新与企业精神为信念,全心投入优质教育、开展影响深远的研究项目、打造高瞻远瞩的新企业,以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为发展之道。

新加坡国立大学共有16所学院,并在全球超过15个城市设有海外学院。作为设计与工程学院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系(ISEM)高级讲师,李浩斌博士多年来聚焦离散事件仿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包括基于这些方法的工业系统应用,如物流及仓储系统的数字孪生等。

日前,本刊记者对李浩斌博士进行专访,请他介绍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学研究情况,深入分享了其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与思考,同时就全球物流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

INTERVIEW

新加坡国立大学

李浩斌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系(ISEM)高 级讲师,下一代港口建模与仿真卓越中心(C4NGP)联合主任, 海事技术与管理硕士项目(MSc MTM)学术主任,研究重点包括 离散事件仿真建模方法与随机仿真优化,以及其方法在下一代物流、海事港口、医疗以及智能制造方面的应用。

李浩斌博士于2005年起就读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 专业,辅修计算机科学,2009年获一等荣誉工程学士学位,2014 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短暂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加入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高性能计算研究院(IHPC)担任研究员,2017年重回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20年升任高级讲师。

李浩斌博士曾服务于包括新加坡未来港口设计在内的多个 重要项目,管理研究项目经费超过3000万新币(约合1.5亿元人民 币),并在IEEE-TAC、IISE Transactions、TRC、FSM、WSC、 CASE等行业内知名期刊和会议中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记者: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新加坡国立大学,针对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及需求,贵校开设了哪些教学研究课程?有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目标?

李浩斌: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是一所偏重基础方法研究的综合性大学,尽管没有设立专门的物流院系,但是针对解决物流问题的理论方法,在设计与工程学院之下设立了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系(ISEM)。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上)、设计与工程学院(下)

我们认为,物流系统是众多工业系统的一种。在新加坡,除了典型的物流系统以外,还有很多我们关注的工业系统,包括交通、服务、生产制造等。这些工业系统面临的问题,具有底层的相似性,而且彼此又是密切相连的。所以,在NUS,我们把相关理论方法的教学和研究,都纳入了工业系统工程与管理系。

我们主要关注的方法,包括运筹学优化、系统仿真、概率统计、数据和决策分析、工程经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配合新加坡经济建设的需要,ISEM率先在新加坡开设工业与系统工程硕士课程。本世纪初,为满足物流人才的需求,ISEM开设供应链管理的硕士专业项目。3年前,配合新加坡提出的海事转型路线图,ISEM又聚集海事行业这一新加坡重点发展的物流细分区块,与NUS海事研究中心联手打造并推出最新的海事技术与管理硕士课程,为新加坡乃至全球培养具备海事专长、富有知识与经验的物流人才。

记者:在您看来,全球物流行业近几年呈现出哪些发展特点和趋势?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系统仿真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李浩斌:在我看来,全球的物流行业正在经历着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其中,借助信息的联通,多种物流方式的横向整合,以及物流与交通调度、生产计划、市场销售等决策的纵向整合,逐渐成为新的趋势。物流行业的决策者,将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信息,需要更加迅速地为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决策者对行业数据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而数字孪生和仿真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得决策者可以预先推演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境,提前做好决策预案,从多场景的预演数据中总结最佳的应对策略。

物流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新维度,在于预见未来的分析能力。借助数字孪生,尤其是依赖其中的仿真技术,我们可以自由探索未来的各种情景,在虚拟环境中以低成本试错,先于竞争者提前获取应对变化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让物流业者引领现实,超越当下,从未来中汲取知识,用之于未来!

记者:在全球物流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您所带领的团队主要聚焦哪些前沿技术的研究?您是如何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产学研融合探索的?

李浩斌:在教学方面,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针对每年约1500名所有工程和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主持开设了一门“系统思维与动力”通识课程。我们通过介绍系统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教授系统动力仿真技术,力求让所有学生有能力观察和理解包括物流系统在内的复杂工业和工程系统,在动态变化中分析系统元素间的互动关系,寻求高效且可持续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我还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海事技术与管理硕士项目的学术主任,该项目课程聚焦于新加坡的海事物流行业,力求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理解海事行业生态、掌握前沿数字科技的工程和管理人才。

在项目方面,我们团队的主要研究探索聚焦于海事及物流行业数字孪生系统的仿真建模与分析技术。如,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以及新加坡海事研究机构的资助下,我们开展了与工业实际应用紧密相关的仿真基础方法研究。基于团队对仿真建模和分析理论方法的深入理解,我们开发了面向对象的离散事件仿真O2DES框架,并且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将这些方法用于解决切实的行业问题中去。

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将一些普遍存在的方法问题提炼出来,作为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我们也把行业中最新的知识经验,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描述出来,融入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

记者:请具体介绍下您和团队参与的产学研项目实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荣誉。

李浩斌:作为一名工业与系统工程师,我一直梦想着能将自己所掌握的运筹学方法和数字科技等毕生所学,用于一个能够有深刻影响的行业,用来设计和改进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工业系统。基于对离散事件仿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及基于这些方法的工业系统应用,我们参与的诸多产学研项目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物流仓储领域,近年来我们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资助下,为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或仓储中心的物流公司,研究开发了基于数字孪生和仿真技术的智能优化方案。2019年起,我们与华为供应链合作研发了基于O2DES 仿真框架的仓储数字孪生系统,同样取得成功。2023年,该系统获得华为供应链运筹管理专家委员会颁发的“合作创新奖”。此外,我们还在2022、2023连续两年,作为美国运筹学会主办的冬季仿真大会“仿真挑战赛”的主席和组织委员会成员,成功举办了两次国际比赛,分别获得中国华为及美国美光公司的合作支持,以及授予参赛队伍的1万美元的奖金赞助。

李浩斌博士受邀参加第五届华为数字化供应链论坛

获颁“合作创新奖”

在海事物流产业,我们团队借助于自主开发的港口仿真工具,参与新加坡大型码头的设计规划工作,并在该领域取得诸多荣誉。如,2012年我们团队与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振华重工一同组队,参与了新加坡海事与港口管理局举办的下一代港口设计挑战赛,获得第一名百万美元大奖;2018年获得新加坡海事研究机构1200万新加坡元(约合60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成立了下一代港口建模与仿真卓越中心,成为新加坡四所海事研究卓越中心之一;2022年顺利完成第一期“五年项目”,并于2023年又一次获得了第二期为期五年1000万新加坡元(约合5000万元人民币)研究资助。

记者:请结合您主持开展的产学研项目,谈一谈目前中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物流技术的需求特点以及异同?这对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李浩斌:中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特点不可一概而论。就我有限的观察来看,国外一些发达地区市场的物流技术,相对起步较早,一般现今都有长期的成熟解决方案。虽然国外不乏某些单一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但他们对物流技术的系统层面需求比较倾向于基于历史经验的、边际性的改进。通常情况下,系统的惯性与稳健性会是比较大的考量因素。

国内市场相对起步较迟,一些产业的供应链依然处在构建的上升通道,因此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更加敢于或有条件在应用上进行颠覆性创新。此外,考虑到巨大的货物流动需求,使物流系统的处理效率成为物流技术发展的关键考量指标。

在专业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物流行业急需既懂得领域知识,又掌握前沿科技,并且有创新胆识的复合型人才。国内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在传授专业领域知识方面,是非常成功的。而国外一些大学,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前沿科技探索与创新能力激发与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和优势。如果能将两种优势相结合,相信能够更有效地为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培养契合的人才。

记者:您认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差距?要培养出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对此您有哪些建议和期望?

李浩斌:差距是显著存在的。我们应当意识到,知识的沉淀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书本上的知识,始终会与企业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滞后性。另外,如今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也难以让高校中的某一个专业,完美对应产业中不同企业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从个人观点来看,高校应在书本知识以外,着重训练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创新思维方面,需要培养学生足够的自信,敢于质疑和发问的同时,也要通过交流沟通与集体协商,努力让个人的独到见解转化为团队的共识和创新方向。

我建议,高校应该为教师和学生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逐渐摆脱“唯书本”“唯考试”“唯论文”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读书但不尽信书,多思考但不空谈,作与实践接轨的理论研究。尤其是针对实践驱动的物流技术创新,高校要与企业紧密交流,更快速地达成从“新实践”向“新理论”的转化。高校需要能够帮助企业总结和消化实践经验,不断形成和生产新的知识,再用于指导企业的实践。

记者:您认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供中国的高校参考借鉴?

李浩斌: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一直以来都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生存之道。新加坡作为缺乏天然资源的岛国,人才与知识是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资源。中国国内的高校可以参考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些做法,例如:一是设立跨学院的研究中心,合并为大学院,消除专业间的壁垒;二是降低对论文数量的关注,而讲求研究的成果转化能力和行业影响力;三是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就业扶持,作为教师评价的关键指标。

以前面介绍的海事技术与管理硕士课程项目为例,我们不仅将多年的研究经验传授给有志从事海事物流行业的学生,也邀请了业界的研究合作伙伴及相关企业公司,为每一名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为期15周的实习机会。我们希望借助这一方式,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总结为理论知识,再教授给学生,以此为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进行预备,实现产业经验的提升,更加紧密地将产学研融为一体。

总之,高校应当努力争取企业的认可,做业界的朋友,一方面将前沿的知识技术带入行业,另一方面也将从业界获取的行业经验融入教学,争取企业对高校教育、研究的支持与资金投入。高校应当鼓励教师深度参与业界的研究与教育合作,做行业需要的研究,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为学生搭建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高速公路”。

———— 物流技术与应用 ————

编辑、排版:罗丹

本文内容源自《物流技术与应用》2024年2期(点击查看掌上电子刊),有删改。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广告宣传

订购杂志

物流资料库

420 购买

李浩斌 高速公路 系统工程 物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