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

北师大卢宇:“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生态正在重塑

大学 2024-04-04 14:00:13 53

原标题:北师大卢宇:“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生态正在重塑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为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形态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期,多所高校陆续推出了基于大模型技术的AI助教或AI管理工具,提供给教师或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如何评价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高校育人和教育变革的价值?教师角色是否要随之发生改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又有哪些变化?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或者需要警惕哪些问题?……新京报记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应用逐步深入

人工智能可能给教育的理念、内容、场景、方法、评价等带来剧烈变化。卢宇指出,总体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处于发展初期,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处于初步阶段,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基础性工作层面。

“AI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育人方式的颠覆性变化还没有显现,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多潜在应用。教育教学方面,在各类课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教育管理方面,让AI服务于招生咨询、选课咨询;教育评价上,为学生习作做批改润色;教师辅助上,帮助老师做课前资源准备等……”卢宇认为,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比较擅长的,也对学生和教师有实质帮助。

此外,各高校还在探索让AI更加深入地参与融合到育人过程当中,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卢宇介绍,北师大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在尝试利用已有的案例库建设可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的育人系统。一些常见的、轻度的心理问题,不一定马上需要医生介入,AI可以充当心理健康“伙伴”,帮助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

赋能教师也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部分。卢宇团队还在从事“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智能评测与教学精准辅助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辅助老师做教案的自动生成,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自动评价,弥补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短板,形成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系统解决方案。

卢宇认为,未来可以通过一些教学设计与AI系统相结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好像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探究式的,或者称为‘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同创新,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逐步具备的能力。”

技术具有“两面性”,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警惕和反思。

“总体上看,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仍然是无法替代老师的。一方面,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大模型的‘幻觉’还难以完全消除,生成的内容会出现事实性错误;另一方面,教育其实是一个比其他行业更复杂的生态系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比起其他领域更需要与业务场景深入融合。另外,在大模型训练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数据语料的知识产权和伦理道德问题也需要探讨。”卢宇说道。

教育模式变革正在发生

随着AI技术各项应用的逐步落地,卢宇认为,各种连锁变化会逐渐发生。

“首先,社会分工和职业需求会发生变化。一些职业会被取代,一些职业会消失,一些职业的需求量会减少,这会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和方式。”卢宇说道。

他进一步指出,以知识传授和以记忆为主的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可能无法再胜任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须进行专业调整、培养计划修订、教育方式的变革,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

在卢宇看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培养目标和方式都需要进行调整。“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创新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协调能力等。”

同时卢宇也注意到,有高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而是未来每位学生都必备的基础素养。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常识,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运用它解决问题等等。”

教师角色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老师们亟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上课模式,更多是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际上,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之前,各种渠道的知识传播,已经让信息获取和学习的门槛变得特别低。”

另外,在考核评价上也需要做出改变。“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之后,学生可以花几秒钟时间生成一份项目报告,因此教师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需要重新构思,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来完成任务。考核评价不能再是简单的考核知识,更不能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卢宇指出,这些理念是教育领域一直主张的,而新技术的涌现正在倒逼变革发生,未来可以通过AI对师生动态数据的感知、采集、分析和监测,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维度评价。

AI助教或AI管理工具的出现,让高校里的教学模式、教学形态发生细微变化。传统教学关系中的“师”和“生”中,加入了第三个角色:“机”。

卢宇认为,该教育形态未来将比较普遍。“人工智能也许出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也有可能出现在学生完成任务环节中。人工智能本身有巨大的知识库支撑,的确可以作为协同学习或协同教学的‘伙伴’甚至是担任‘导师’的角色。”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教学 技术 高等教育 人工智能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