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

人民大学开发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用AI技术助力学生就业

大学 2024-04-04 13:00:15 79

原标题:人民大学开发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用AI技术助力学生就业

“金三银四”,一年一度的春招正在进行中。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如何帮助大学生们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尝试以数字技术赋能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自主开发设计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给出了一个解题思路。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不仅可以在学生入校之初就提供可参考的职业发展方向;还能为学生提供成长档案,记录下在校期间的各种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还可以在学生求职时,帮助学生优化简历、智能匹配岗位,甚至能够与线上虚拟面试官来一场一对一的面试,提升就业能力。

“平台对毫无职业发展概念的我来讲简直是及时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旭曾表示。为何要开发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这一平台的“智慧”体现在何处?AI如何在平台中为学生就业赋能?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于坤。

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力,更看重“全周期培养”

51.54%的人在毕业规划中首选找全职工作,但这其中33.94%的人“没有清晰的求职目标”……某大型招聘平台针对2023届应届生的调研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求职时大学生们的迷茫与无助。引导大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学长学姐等前辈分享求职经验、组织企业招聘会……事实上,高校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上,已经推出了多项举措。

与此同时,记者在多个招聘会现场也发现,大学所学与求职所要求的技能不相符、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求职简历不能充分体现个人能力等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求职的效率。

在于坤看来,高校传统就业工作举措难以满足数智化时代下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需求,“传统就业工作的重心相对集中在末端的就业季,育人作用体现不够充分,大学生的职业成长也普遍缺乏规划。”同时,于坤还提出,传统就业工作仍以高校力量为主,其他各方赋能仍显不足。

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智慧、精准、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开发了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希望以专业化、数智化、协同化的理念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更好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育人,并以本土化生涯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助力相关领域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平台设置了四大标杆发展方向供学生们选择。学校供图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仍在迷茫的大学生们,认识自我、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十分重要,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第一步。平台结合学校专业优势,设置了治国理政、经世济民、学术领军、全球治理四大标杆发展方向,每个方向都以专业方法建立了胜任力模型,并清晰列出提升相关胜任力的行动清单,包括课程、实践、实习、测评等,相关就业信息也会围绕学生选择的方向进行智慧推送。平台还根据大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规划了萌芽、博观、约取、明志、精一、启航等职业发展阶段,将生涯胜任力发展的相关资源科学合理地分布在各阶段中。

大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并借助平台丰富的课程讲座资源,打好生涯探索和规划的基础;还可以在众多专业的人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职业测评中,逐步建立起对自身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

“通过构建专业化胜任力模型,可以实现全周期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力和就业力。”于坤解释,这样有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发展预期。此外,平台还能汇聚学校、校友、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为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模拟面试、智能测评、精准推送,学生点赞多项功能

“平台对我最大的帮助,是各行各业的实习信息推送以及智能匹配功能。”该校财政金融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轩表示,平台了解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后,通过智能匹配为其提供了个性化的实习建议,让自己不再盲目地寻找实习机会,而是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期望,找到最适合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像张轩一样借助平台有了收获的学生不在少数。“平台像我的职业导师一样。”王旭通过平台对职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概念,也通过职业测评更加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于坤表示,平台的“智慧”就贯穿在其服务学生、教师、校友及用人单位的体验中。他以学生端为例解释,平台设计了智慧成长档案,能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模拟测评等活动进行数字化记录,建立学生数字化成长档案,并能够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生经历生成个性化简历,对学生的已有简历也可以进行智能分析并提供优化建议,从而提升学生求职效能。

同时,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画像、偏好选择以及活动参与等数据,通过智能算法进行精准匹配,实现就业信息的个性化推荐和推送。

“平台的智能简历分析功能,能根据我的岗位需求和实践经历自动为我生成个性化简历,还有不限次数的简历修改功能。平台还提供虚拟数字人面试官一对一面试训练功能,可以查看AI生成的多维面试结果报告,还可以回溯面试过程,方便复盘整场面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3级硕士生刘伟瑛点赞了平台的模拟面试功能。

平台中的虚拟数字人,可以和学生一对一模拟面试。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进行模拟面试功能测试。学校供图

记者注意到,现在市场上不少就业网站也可以实现智能岗位推荐。中国人民大学开发的平台有哪些不同?

于坤解释,市场上就业平台的智能岗位推荐功能,主要是基于大学生的简历和求职倾向进行相应的岗位推送,“这些平台对相对容易客观量化的市场岗位信息资源的掌握较为全面,而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和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掌握则相对较弱,从而在建立有效的供需匹配上仍有不足。”在于坤看来,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以数智化成长档案来整合大学生课业情况、实习实践经历、技能掌握情况等多方面数据,实现对大学生学业、职业等多方面发展状况的全面掌握和对大学生的胜任力和发展偏好的深度理解,从而能够更智能地推荐岗位,实现更有效的供需匹配。

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平台的“朋友圈”

记者从学校获悉,目前该平台处于上线试运行阶段。其中,平台学生端运行以来,陆续收到了同学们的使用反馈;其他端口也在进行试运行调试。

“同学们普遍给予了积极反馈,尤其是对平台的专业化引导和数智化功能上。”于坤提到,被学生们称为“职业导师”的平台,在未来可以跟真人导师“互补共生”,“平台作为一个强大的数智化就业育人载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智慧、便捷、精准的指导;而真人导师则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情绪感知力,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个性化、更有力量的指导。”

于坤提到,在平台的开发中,为实现就业育人与“五育并举”的一体化融合,平台需要与其他相关数据实时共享和互通。同时,要整合学生、教师、校友、用人单位等多方力量,不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也是开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项目团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功能模块和服务流程。他表示,“平台的教师端和用人单位端还在试运行阶段,协同化育人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有待进一步扩大平台‘朋友圈’,尽快形成多方协同的就业育人新生态。”

在此次探索中,于坤也对AI助力校园管理有了更多的理解。他表示,从建设平台的经验来看,AI技术在校园管理上的应用潜力巨大。“比如AI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业发展支持,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成绩和反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建议,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课业学习。”于坤举例说道,AI还可以提供智能化的教学质量评估,在传统学生评分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等过程性元素进行智能评估,可以更有效地评估教师教学质量,从而提升教学工作效能。

此外,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行为模式和情绪状态,识别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并提供及时的干预和支持;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如智能就餐、运动、图书借阅等服务,提升师生的校园生活体验。“总之,AI技术的发展,在保护个人隐私、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将可以显著提升校园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学校师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智慧 职业 就业 技术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