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

希望学清北家长说|普娃上岸清华,妈妈分享十余年教育心得和遗憾

大学 2024-04-01 15:00:09 35

原标题:希望学清北家长说|普娃上岸清华,妈妈分享十余年教育心得和遗憾

“我见过好多清北二代,人家那个脑子,都不知道怎么长的,我肯定是比不过,我属于有一点小方法,又踏踏实实学的类型。”

在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学生王艺华的眼里,自己属于“普娃”,之所以能如愿进入梦想学府,离不开家人潜移默化的引导。

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好奇,该往什么方向引导、具体用哪些引导方法,才能帮孩子获取学业上的最优解?

不妨来听王艺华的妈妈亲自说说。(以下内容整理自艺华妈妈口述)

我女儿以高考688分的成绩考入清华之后,好多朋友来家里道喜:“我就说你闺女一准儿错不了,从小就有理科天赋。”

孩子她爸一听一个美滋滋,但我总忍不住想——真的是天赋吗?

我不禁想起她上幼儿园前,我带她搭的空间认知积木;又想起她4岁时,全家老少都在陪她玩儿左脑开发游戏的情形;以及上小学后,但凡科技馆有了新展,我就是再忙也会带她去打卡,她骑着展厅里的空中自行车高兴到停不下来……

在孩子正经从课本上接触理科之前,生活中的理科就无处不在。因此孩子进入中学后理科成绩好,其实也是累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出来的结果

理科如此,语文同理,还有一些重要的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习惯和行为模式成为惯性,不管是好是坏,要打破路径依赖就很难了,所以说早期教育是黄金期也是关键期。

我们先从理科思维的早期培养说起。

用眼睛看,是孩子吸收外界信息的最重要途径,因此即便是理科思维的培养,也要从阅读开始。

但早期的阅读有个原则,就是一定要“在玩中学,边玩边学”

比如女儿半岁时通过闪卡来认识图形和数字,就不是“我念她听”的单向输入模式,而是游戏互动模式,简单说来就是我把闪卡铺一地,跟孩子玩儿“比眼力”游戏,我说数字让她来挑出相应的卡片。

这个游戏玩到1岁,她就能不知不觉中坚持半个小时,且不说数字认得全不全,起码专注力有了,而且她会觉得阅读挺好玩,主观意愿被调动起来了。

闪卡认得多了,女儿已经可以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附近有一座图书大厦,里面有大半层是幼儿教育类书籍和绘本、童书。

从女儿两岁起,每周末我都会带她去书店逛逛,我看到自认为好玩儿且有知识含量的图画书,都会拿给孩子看看,然后观察她的反应。

只有我判断有趣,并且孩子也喜欢的,我才会买回家带着她一起读。

通过这两个筛选标准,我和她共同选出来一套很适合亲子共读的“左脑开发”系列读物,这套书虽然名字听起来玄乎,但实际就是一本游戏书,里面的游戏分年龄段设置,3岁+,4岁+,5岁+对应不同种类的游戏。

但它涉及的游戏,很有一些奥数题的雏形,比如看矩阵图50秒后复述不同图案所在的位置,还有观察复杂图形并选择它在镜子中影像的正确形态等。

我也是等到孩子上了小学真正接触到奥数,才意识到这些题目原来早在学龄前就给孩子无意中接触过。

女儿三岁的时候,我开始带她玩儿积木,不是乐高,而是那种便宜大块的木质积木,主要目的是让她去认识立体图形,并慢慢形成几何思维和空间思维

之所以要尽早开始培养空间思维,是因为我本人要孩子比较晚,经常能从踩过坑的宝妈那里学到教训,其中比较高频的坑就是几何。

与算术相比,空间思维无法通过刷题或机械训练取得短期突破,它需要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才能慢慢养成。这也是很多孩子低年级数学成绩不错,但高年级一接触几何就大幅下滑的原因。

所以结合朋友们和我本人的经验,比起让孩子提早接触加减法,空间想象力立体结构理解力的培养会更重要一些。

从小就喜欢鼓捣立体结构的艺华

在这里第二次强调,理科启蒙还是需要借助阅读来开展。

至于课外书的挑选原则,个人建议小学阶段是以兴趣激发和能力培养为主,先不给孩子看任何与应试挂钩的东西。

这样等孩子上了中学,她所有的兴趣和能力都会转化为动力,学习状态会更好,后劲也更足。

小学一年级开始,女儿已经可以自主阅读,我依旧每周末带她去图书大厦挑书,她对侦探故事、推理小说特别感兴趣。

推理破案类书籍其实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培养很有用,但前提是要用对——看了案件和线索之后,先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破案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看书里给到的解决方案。

我记得有个教育家提到过,实践是检验一切学习成果的最佳工具,因此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去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效率会更高。我本人是医生,问题本位学习法其实也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医学界就很推崇的一种教育方法。

为了想出破案的方法,孩子常常会自己去找更多相关资料,主动学习更多周边知识。刚接触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整合、加工和思考之后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消化吸收的速度也就更快。

再后来我女儿看《狄仁杰传》,突然就对古代数学有兴趣了,她自己去找了《九章算术》来看,这个拓展程度可以说相当具有发散性了。

与数理启蒙类阅读同步开展的,是接触奥数。我知道“奥数”两个字在很多家长眼里有些“应试向”,这也是我想澄清和强调的——

小学奥数有很多种类型,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应试导向的,孩子刚开始接触奥数时,要尽量选择游戏型导向的课程

游戏型导向的奥数就是指,题目并不追求计算难度和公式掌握程度,而是强调数学思维的运用,比如下面这类题,它其实更侧重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学的时候也不用奔着“打比赛”去,只要弄明白老师讲的思路就可以了。

总结下来,小学低年级阶段,接触奥数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懂得通过假设、排除、归纳等思维方式去寻找问题的最优解,让孩子的思维更加灵活,这个阶段切忌用力过猛。

我第一次带女儿去科技馆的时候,碰上一群穿人大附校服的孩子,当时我就感觉来对了,如果像人大附这样的顶尖学校都把科技馆当成“第二课堂”,那我常来带孩子逛逛准没错。

科技馆的特点是有些展览长期固定,但有些展览每隔几周就会更换,孩子常去常新,每次都能学到不同的东西。

在儿童互动体验区,还可以直接上手体验滑轮运输、飞船对接、模拟驾驶、安全逃生、火箭拼装、秋千钟摆、液氮实验、水车翻转、气流投篮……甚至可以跟机器人下棋。

常去玩儿的家长会发现,很多孩子上了中学才会学的追击问题、行程问题、声光电、火车过桥问题……在科技馆都能接触到,并且人家会通过演示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毕竟这些展览都是教授级专家设计的,守着身边这样的好资源,不好好利用咱就亏了。

科技馆常常会有义务讲解活动,来讲的都是各大研究所专家。这些学者都很nice,而且越是资深学者,讲得越深入浅出,做人也不摆架子,还喜欢小朋友问问题。

所以如果在展厅里看到年纪大的,甚至满头白发的讲解人,直接带孩子过去“蹭课”就好,很多大学都不见得能请到这级别的专家来讲课。

再总结一下,整个小学阶段,教育的关键词就是长期主义,不盯着当下的成绩,而是为孩子提前储备后面几年所需要的能力和能量。

这一阶段家长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学习时的感受是否愉悦,这决定了孩子进入中学阶段之后的自驱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应对挑战时的表现。

在科技馆参观,到饭点儿也舍不得回家的艺华

“素鸡”(综合素质培养)的整体思路是输出倒逼输入,先给孩子创造各种在公共场合输出的机会。

女儿10岁的时候,北京很多博物馆开始搞“小小讲解员”活动,中小学生报名后,博物馆官方会给孩子们统一培训,通过培训考核的孩子就可以在博物馆里做义务讲解员。

当时,我给她报了首都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活动,跟着馆方老师学了15天之后,她已经可以独立讲解“燕地青铜艺术展”,对整座展厅里的130多件展品了如指掌,同时对春秋、战国、西周的历史也有了初步认知。

对历史脉络的掌握倒是其次,这个活动更可贵的,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孩子未来不论工作还是生活,绝大多数时间还是要和人产生联系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人,不仅能收获更好的职业晋升机会,还能获得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

我记得当时和女儿一起参加“小小讲解员”活动的孩子有十几个,老师会鼓励他们主动询问陌生的参观者是否需要免费讲解,以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

这十几个孩子就一整排站在展厅门口,但凡来了人就呼啦啦冲上去问,这种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冲劲儿还是挺好的,毕竟表达的第一步就是敢开口。

而那些有心情去参观博物馆的大人,大部人也不忍心驳这些孩子的面子,他们都会欣然接受免费讲解,然后在讲解结束的时候给点掌声,孩子的自信心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这种自我效能一旦形成,往后就是越自信-越爱说-越爱说-越自信的正循环了。

孩子为了讲得更好,往往还会自己去“加餐”一些文史资料,顺便也积攒了很多作文素材。

在首都博物馆当“小小讲解员”的艺华

孩子小初高的学习历程会持续很多年,这期间难免会有波动,赶上成绩下滑期该怎么保持自信心和相对较好的状态呢?——我的个人经验是,要提前给孩子打造一门“强势学科”“强势特长”

综合成绩比不上别人的时候,至少有一门特别厉害的学科,可以超过别人,在这一个科目上的长板,会让孩子有信心,觉得其他科目也有潜力。

而培养“强势特长”的目的,就是把孩子从单一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她明白人生很多时候可以横向寻找答案,不一定非要去硬拼课内成绩这一条赛道。

“强势特长”以好展示为佳,学到能登上舞台表演的程度就可以了。

我刚开始是让女儿学电子琴,她学了两年之后,发现对二胡的兴趣更大,又开始学二胡,后来电子琴考到9级就没再继续学了,二胡是一直学到了初三。

到现在她对二胡这个乐器的感情也很深,还加入了清华协和医学院的民乐团,学习之余常常会来上几首,登台表演收获掌声也是常事,可以说,音乐为她的生活引入了更多元的价值评价体系。

我和孩子他爸都很喜欢金庸武侠小说,上中学的时候还有过因为沉迷武侠小说而耽误学习的阶段。到我女儿这里,我决定主动把这套书推荐给她,并且鼓励她在上初中之前读完。

金庸小说其实价值观很正,而且取材很广,很多国学知识,甚至各地风土人情,我女儿都是从金庸小说里知道的。

但我没想到的是,女儿比我更迷武侠,上小学的时候,她一年内读完了金庸的所有作品,没影响成绩不说,人家还看出志气来了,要当学习上的“武林盟主”

但阅读这个事情很讲究氛围,除了每个周末都去书店看书之外,平时工作日的晚上我也跟孩子在客厅里一起阅读,她看她的我看我的,不刷手机,不看电视。

慢慢地她看的东西多了,在语文、历史、地理的学习上,也能触类旁通,对文本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有提升,这些到后来都转化成了自学能力

小学阶段要养成的一个重要习惯是“不存疑”,要么不学,学了就得搞清楚,鼓励孩子养成自己去找老师沟通、答疑的习惯

不光课内学习我会要求这一点,课外学习也是一样,为此我会添加每一任课外班老师的微信,孩子有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我会让孩子直接给老师发微信。

这个从小学养成的习惯在高中阶段让孩子受益最大,那时候我女儿考上了北京四中,班里聪明孩子很多,但她从来“不怕丢人”,即便自己比其他同学反应慢,她也不会觉得沮丧,而是有啥问题举手就问,更喜欢下课追到办公室去“撵着”老师问。

后来我女儿能侥幸在高考中获得较好成绩,跟她“不要面子”有很大关系。

小女孩天生喜欢漂亮的东西,女儿的错题本、笔记本和上课用的书,我都给她包了很好看的书皮。

有一年我们去大唐不夜城,买回很多文创贴纸,后来也用在了错题本上。

为了节省时间,我女儿的错题本不手抄,而是我帮她把错题直接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但是一定要贴得整齐。

人是视觉动物,把学习资料整理得赏心悦目,真的性价比很高,能够很直观地增加孩子去翻看它的意愿和频率。

艺华的书皮

高中阶段没有捷径可走,该下的苦工,还是得下,我女儿那时候也刷题,但她刷题量不大,这个得益于她所在的高中,北京四中的老师们实在很会选题,选取出来的题目质量非常高。

除了老师日常给筛选出来的好题之外,我女儿还会额外找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的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考试的试卷来刷,但她的刷题方法是“横着刷”——

比如今天只刷东西海朝的数学试卷中的选择题部分,明天再刷填空部分,后天再刷大题……

这样横向刷题的好处是,能快速定位到你的薄弱点,比如有哪几道选择题你犹豫了,或者哪几道选择题你是蒙的,“犹豫”和“蒙”其实就代表有漏洞

刷题的作用其实就是查漏补缺,已会的不必恋战,不会的集中精力攻克,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这样的方法学下来,我女儿高中三年没有压榨过自己的睡眠时间,12点之前肯定睡了。

我女儿班上的老师同学都知道她有个习惯,就是考试之前必请假,请假之后做什么呢?在家里看自己的错题本和好题本。

这个错题本就是她给自己量身定制的复习资料,里面包含课内的错题和重点,也包含课外班上的好题,比如希望学资深网课老师给归纳出来的东西,孩子会结合她自己的掌握程度再梳理出一版精简版,考前她只看这些

我女儿高考之后很多亲戚朋友来问她要书、要练习册,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没法往出给,它们早就已经在整理错题集时被撕得一塌糊涂了。

高中阶段成摞成摞的卷子和练习册,高考前就只剩下了薄薄的几本错题集,说白了就是很多老师都推荐过的“把书读薄”学习法

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会觉得复习和看病差不多,拼的不是你吃了多少药,而是看这药是否“对症”,因此结合自身的特点定制错题本就很重要。

艺华的错题本

孩子上小学前,我给她选学校首先考虑的就是离家远近,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首要需求还是充足睡眠、亲子陪伴和习惯养成

如果离家近的小学师资稍有不足,那可以借助课外班来辅助,毕竟小学阶段实在放学很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供孩子自主学习。

个人认为这个阶段没必要降低全家的生活品质去给孩子拼一个牛校旁边的老破小,孩子反而会有心理压力,背负“学不好就是对不起父母”的精神负担。

毕竟轻松快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学习更有助益。

小升初的时候,我女儿蹦蹦高,其实也有机会去更好的学校,但我当时心里清楚,如果去了那所更好的学校,女儿在班里肯定就是“凤尾”的水平了。

考虑到青春期阶段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孩子来说会更重要,最终我还是给她相中了一所离家近,但是不那么顶尖的“中不溜”学校。

整个初中三年,我女儿基本都是全年级前三的水平,学校的教育资源也相应地会有一些倾斜给到孩子。

高中选学校尤其关键,因为学校的整体水平,几乎决定了学生的高考上限。

好高中的老师不论在复习资料选取,还是平时的作业布置上,都能精准定位到重难点,帮孩子省去很多无用的刷题时间。

还有一些好高中的模拟考、周周测都是校方自己出题的,题目含金量很高。

另外高中阶段孩子学习压力比较大,好高中的老师普遍更尊重孩子,更爱护孩子,他们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不是打压或对抗,而是最大程度上的理解,这对孩子的成绩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初升高的时候除了常规中考,还有一些好高中会开放“推优”窗口,家长在这个阶段要积极帮孩子收集信息,递简历的时候也要有魄力,能去更好的学校就别将就。

十几岁的孩子,就是心理素质再好,考试前也难免紧张。作为家长,除了言语安慰和做好生活上的后勤之外,其实还有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可做。

比如在孩子高考前,帮她去想好兜底方案

具体拿我女儿举例,她高考前,我帮她了解好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申请标准和具体申请途径,并且明明白白给她讲清楚,以她的水平,如果万一高考发挥失常,港科技完全可以兜底。

因为女儿当时很明确地对生物/医学方向感兴趣,我还帮她了解了国外大学的相关专业,锁定了几所法国的生物专业顶尖高校,以她的水平就算高考考砸了也完全可以去。

假设我们做好最坏打算,高考砸到离谱,那么本科去法国读个生物,研究生再去英国读个管理学,出来完全可以进辉瑞这种发展前景相当好的大型药企。

有了plan B 和 plan C 兜底,上考场前孩子就真的放宽心了,高考可以说是超常发挥,考到了清华协和(按模拟考来看她是北医的水平,去协和还是费劲,没想到最后真能冲进协和)。

孩子到了高中学习任务重,要说让我给她讲题或者辅导,那是真辅导不了,但咱们当家长的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帮孩子整理错题本,因为我女儿是习惯于直接把错题从试卷或练习册上剪下来,再分门别类贴在本子上,所以这点事我还是能代劳的。

每次考试完,我先帮她整理一遍错题,她再把错误原因写在题目旁边,复习的时候也更省时省力。

女儿一直是走读,不住校,每天回家之后,我们的相处模式也不是“我监督,她学习”,而是我帮她打下手,做一些学习资料的整理、学习资源的检索

也正是因为多年的陪伴和辅助,她才会比较信任我,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一直比较好。

我女儿喜欢一下课就追着老师问问题,但一个班毕竟四十多个孩子,一门课的任课老师只有一个,难免会有顾不过来的时候,因此课外学习资源还是很必要的,不论是补漏还是提升,都可以更契合孩子自身的需求。

我给孩子选课外班有个原则,就是我需要先试听课程,确定主讲老师对这门学科有足够的、可以感染到他人的热情,才会给孩子报名。

依此标准我给孩子选择了希望学的初中化学陈潭飞老师和高中化学郑慎捷老师,孩子受益颇深。

另外我会主动添加每一门课外班的老师微信,以便课后答疑,答疑时老师的响应速度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除了课外班,北京东西海朝各区“牛校”平时考试的卷子,也可以从一些公众号上找到资源,这个需要家长去结合所在地去搜索,拿来给孩子练练手还是很不错的。

与其他考上清北的孩子相比,我女儿的英语一直是短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本人是学理科出身,也比较喜欢理科,因此只顾着给孩子看我喜欢的东西了,英语一直没怎么培养。

到现在我女儿学医,会接触很多拉丁文,背单词也背得比较痛苦。回想起来还是赖我,小初高一路上都忽视了孩子的英语。

这也是我的教训,想分享给各位宝妈——父母擅长什么,往往就会下意识地培养孩子什么。究其根本,成年人,还是很难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我对大家的建议是,定期罗列出最近给孩子报的课外班,看看有没有遗漏掉“自己不感兴趣的板块”。

成年人对自己力不从心的东西的回避,往往是下意识的,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脑子里要有这根弦,尽量不给孩子留下遗憾。

最后,也想送给各位家长一些祝福——

任何一个普通孩子变好,都离不开父母的心血和付出,而这个“变好”的显化,有时候会非常非常地缓慢和滞后。

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拿出最大的耐心来面对自己的孩子,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长期主义,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永远比成绩更重要。

世界上没有一鸣惊人的奇迹,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让我们共勉。

祝每一位读到这篇文章的父母,都能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 教育 理科 上岸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