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

当一个清华爸爸想让孩子主动学习

大学 2024-03-24 13:00:10 39

原标题:当一个清华爸爸想让孩子主动学习

当一个清华爸爸想让孩子主动学习

到了快40岁的年纪,郝博伟还是很容易因“纯粹知识的乐趣”而感到快乐。

这多数发生在女儿圆子问问题的时候。

女儿问他,为什么毛毛虫会变成蝴蝶。他先是被这个问题点燃了好奇心,又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这背后原来是这么有趣的知识”:

幼虫主要任务是吃,毛毛虫胖乎乎的样子显然更容易觅食;成虫主要任务是繁殖,身体就进化成了蝴蝶。这种变态发育其实是一种自然选择。

还有一次女儿问他“人类是怎么产生的”,他翻阅书籍了解到,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文明诞生,经历了五次难以想象的物种大灭绝。

人类的出现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因一个问题,他得以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来看待生命的不易。这种跳脱出日常的思考,也让他感到快乐。

从小,引燃郝博伟的好奇心似乎就很简单。而总是想要去找到一个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贯穿了他求学、工作、创业以及成为爸爸、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

如今他再来复盘自己的“学霸”经历——从初中开始接触物理竞赛,高中考上了北京四中,而后进入清华大学——他坦言这种“想要找到事物背后科学规律”的好奇心,以及进而激发出来的“探索、论证、判断”的科学思维过程,是学业攀高的关键。

现在他是一家stem少儿编程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抖音上的一名科普博主。他把自己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回答女儿的问题,做成了短视频。他的账号“清华圆子爸爸讲科学”在抖音上已经积累了近70万粉丝,上面的简介写着“做中国最好的儿童科普短视频”。

郝博伟始终在思考和确认一个问题:

培养科学思维,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种下科学思维的种子

采访郝博伟时,他刚从广西回来。他参与了由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抖音联合发起的2024“流动科学课”,去到广西几所乡镇小学授课。

郝博伟在2024“流动科学课”授课

其中一所学校的科技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他为之动容:学校里有个“问题儿童”,因一节“水火箭”实验喜欢上了科学课,慢慢地人生走上了正路。

令郝博伟触动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样本,证明孩子说不定在哪个时刻就能感受到“科学之奇妙”,潜意识里种下科学思维的种子,渐渐抵达不一样的人生开阔地。

郝博伟则是另一个样本。

他的科学启蒙是一部科普动画片《咪姆》。它趣味讲述了一个个大到人类发明史,小到日常生活常识的科学故事。

5岁的郝博伟成了它的忠实观众。电视台播出时,爸妈帮忙用录像带录了下来。之后好几个寒暑假,他得以一遍遍如痴如醉地观看。

后来他又接触到《少年科学奥秘文库》等国内科普读物,这一套书10册,他几乎每天都要带几册到学校里阅读。

这些科普作品为少年的他打开了科学认知的大门,意识到“这个世界背后,有这么多有意思的科学规律”。

着迷到什么程度?来小学交流的外宾随意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脱口而出“想当科学家”,虽然那时也不太清楚“科学家是什么”。

郝博伟回忆,在少年阶段,当有些孩子需要家长经常催促着学习时,他几乎没遇到过“不想学”这个问题,不管什么课,他总能找到课堂里有意思的那部分,因为潜意识里一直有个概念,“知识就是有趣的”。

而且,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课里提到的牛顿、爱因斯坦、弗莱明、巴斯德等科学家,他在动画片里都“见”过了,在课堂上再学到相关知识时,他有一种亲切感,不会觉得枯燥或难,甚至更加主动想要探个究竟。

换句话说,从小对科学的喜爱,对郝博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都提供了比较大的支撑,这种支撑一直从小学持续到了高中。

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的兴趣被激发后,在探究“科学是什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思辨精神的影响,在日后慢慢地显现了出来。

培养科学思维的意义

后来,小时候想要成为科学家的人,没有成为科学家。

郝博伟毕业后进入互联网大厂,从事编程工作;2015年创业大潮涌起,他开始知识社群的创业;2017年女儿出生后,他转身进入儿童科技硬件领域。

但在他看来,科学一直都在解决他生活里的很多问题。科学是“探索”——怀疑,验证,判断,得到发展——这其实是做很多事情的底层思维逻辑。

尤其在面临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

女儿圆子4岁时,有次上吐下泻,但检查后医生说当时没事,回去再观察。下午圆子再次一喝水就吐,郝博伟根据过往知识有一些症状的推断,运用排除法,他隐隐觉得圆子是得了“肠套叠”——一种婴幼儿很危险的急腹症。只是它多发于2岁以下的幼儿,而圆子已经4岁了。

决定紧急送医后,郝博伟的推断得到了证实,如果再晚一天送医动手术,女儿的肠子可能就保不住了。

郝博伟为女儿圆子讲解绘本

与其说科学思维在这些紧急时刻起了作用,不如说,对于一个信仰科学的人,科学思维早已内化成了一个思考体系,在更多的时候,它能让绝对的理性占上风。

郝博伟提到创业时,有过一阵不顺的日子,总是感觉心跳加速,人很慌张,怀疑自己生病又检查不出来问题。在学习完心理学相关知识后,理性思维帮助他理解了这件事:一个人感觉到的,并一定是他身体正在发生的。慢慢地,他从焦虑和慌张中走了出来。

科学,不仅打开人的视野、格局,更多的是培养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或许是科学最终能够带给人的意义。

郝博伟认为,这对当下孩子们在社会中的自处,“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身处信息大爆炸的世界,因为信息多,它把相同观点、相同思维的人推送到你面前,“如果你不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你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你会觉得身边的人都这么看,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某种程度,培养科学思维,是给孩子的一个铠甲,让他们拥有独自面对世界的思辨能力。

让科学资源流动起来

培养科学思维的前提是,激发起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这并不容易。

如果是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把结论直接教给孩子,容易给孩子留下“科学是枯燥的、艰涩的”印象。

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曾说过:“科学本身并不全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有着潜在的美和无穷的趣味,科学探索本身也充满了诗意。”要让孩子感受这个过程,其中一个方法是,提供优质资源从而使科学的魅力能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就如郝博伟的爸妈推荐他看科普动画片《咪姆》和科普读物《少年科学奥秘文库》;抑或像2024“流动科学课”一样,把优质的科普达人请来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授课。

这次作为抖音科普达人,郝博伟跟随“流动科学课”前往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市民族地区乡镇小学上课,他陪伴孩子们探索科学的世界,他则有机会探索偏远地区孩子们的世界。

他有一个发现。越是科学资源不发达的学校,孩子们就越不敢于思考,甚至提不出问题来。

例如他在讲解人为什么能看见东西时,提到有一位科学家的观点是“因为人的眼睛会发出微弱的光线”,没有科学课的学校的孩子们会举手说对。在不断地启发下,才开始有一些怀疑,最终有孩子反驳,如果人的眼睛能发出光线,为什么我们在黑暗的地方看不见。

郝博伟真实感受到了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也看到了“流动科学课”的价值。

今年,抖音持续邀约优质科普博主参与“流动科学课”活动,涵盖自然、生物、物理、化学、天文、航天、医学等领域,广西之行结束后,还将陆续前往河南、甘肃、吉林等地。

随着“流动科学课”的展开,“云课件”也将“常驻”乡村学校。据悉,抖音站内的优质科普内容授权上传至中国科协管理的全国流动科普设施服务平台,成为科普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宣教资源,面向乡村学校开放使用。郝博伟是自然资源科普主题的“云课件”顾问之一,为小学生群体筛选出适合该年龄段自主观看学习的科普合辑视频。

对此,这次走访的广西一所学校的老师一度动容,这相当于“让农村老师从此多了一个强大的专家后援团”。

郝博伟则念念不忘他在柳州三江为孩子示范操作空气大炮的场景。当空气大炮“砰”的一声发射成功,圆形的“涡环炮弹”径直飞向很远,孩子们发出了“哇”的尖叫声。

郝博伟为柳州学生示范操作空气大炮

那声“哇”的背后,有多少科学种子被种下,又是否看到了“涡环炮弹”飞向的远方里,有一个更大更宽阔的世界。

作者:田纳西

什么 主动 女儿 郝博伟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